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近期,泉州市各地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整治行动。尤其自11月1日《福建省非机动车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来,整治力度全面升级,不仅增加了路面警力,更在中心市区启用了多处电子抓拍设备,对未戴头盔、骑行中使用手机等违法行为进行全天候监管。这场看似常规的交通整治,实则蕴含着城市管理理念的深刻转变。
此次整治行动力度远超以往,它不仅是响应新规实施的执法活动,更是对城市交通治理模式的一次全面升级。交管部门突破传统执法活动的局限,既强调短期严管,也注重长效机制,构建了包括科技赋能、现场执法、源头管理、社会共治等一系列措施在内的立体化治理体系。电子抓拍的全面铺开,“AI+交通管理”的创新应用,实现了从“一时一地”的定点查处到“全时全域”的常态监管;针对快递员、外卖骑手等重点人群的约谈和抄送机制,针对未成年人“警、家、校”的三方联动机制,促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而对多次违法者的“敲门行动”,则让执法更具威慑力与教育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应急头盔借用点的设置,这种刚柔并济的做法,在坚持执法刚性的同时,注入了服务的温度,彰显了城市治理的进步。
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交通生态,单靠执法难以根治问题。为此,我们还需从更多维度完善电动自行车管理。首先,基础设施的配套至关重要,有必要规划建设更加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更好地实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离,从源头上减少混行风险。其次,安全教育需要创新形式,例如将典型案例通过官方新媒体平台进行可视化传播,或许比单纯说教更能触动人心。再者,可尝试建立针对骑行人员的奖惩制度,对多次违法者可通过“敲门行动”进行警戒和教育,而对遵纪守法、文明骑行的行为也应有所宣传,以树立正面形象,形成正向激励。
更重要的是,要持续巩固“治理共同体”意识,让每一位交通参与者都成为安全秩序的维护者。电动自行车治理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整治的核心绝非“以罚代管”,而是以执法刚性唤醒全民安全自觉,推动市民从“被动遵守”向“主动维护”转变。说到底,文明骑行既为自身安全负责,也为城市交通筑牢安全防线,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识,正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唯有引导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并最终成为治理成果的“受益者”,让遵守规则成为社会风尚,让主动维护秩序成为自觉行动,电动自行车治理才能跳出“整治—反弹”的循环,真正实现常态化与长效化治理,让安全有序成为城市交通的鲜明底色。
电动自行车治理,考验的不仅是执法力度,更是城市管理的智慧与温度。此次整治行动,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颇具前瞻性的治理路径。当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服务相辅相成,当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形成合力,我们期待的将不仅是道路秩序的短期改善,更是一个安全、有序、和谐的城市交通新生态的不断建立。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泉州文明网 郑运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