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漳州
漳州长泰:从“状元摇篮”到“城市文化客厅”
//wmf.fjsen.com  2025-11-27 来源:闽南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有着“千年古邑、状元故里”之称的长泰,是漳州三大千年古县之一,也是漳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出生地。这里,曾是理学大家朱熹的开班教学地,先后涌现了状元1人、进士76人、举人近300人,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产地。

探寻长泰“学霸”辈出的秘密,答案就藏在文昌公园石岗山南麓的文庙建筑群中。这片依山而建、气势恢宏的建筑,并非静止的古迹,而是长泰千年文脉生生不息的“活态”证明。

长泰文庙俯瞰图   黄子君 摄

文庙出圈—朱熹开班 文风渐盛

文庙,从来不只是一座祭祀性建筑,更是“庙学合一”的典范:它供奉孔子先贤,奠定了尊学重教的社会风尚;同时它更是教育实体,作为古代官办学宫,是名师讲学、学子备考的核心场所。

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长泰教育“升级”之路,也在此时按下“加速键”。

古时,长泰县学与文庙融为一体,合称儒学或庙学。宋初,县学首建于县城武安登科山麓;绍兴三年(1133年),又迁至祥光寺东侧,不断积蓄文化的能量。但要论起长泰教育是如何实现真正“出圈”的,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位“顶流”名师。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60岁的理学宗师朱熹出任漳州知府。当时的朱熹已是声名远播的大儒,作为学术界的“大V”,他一到任就狠抓教育。《漳州府志》记载,他“每旬之二日必领学官下州学,六日下县学”。

长泰则成为朱熹在漳州实施教育实践的重要基地。治漳一年间,朱熹多次亲临长泰,在长泰文庙讲学授课,推行儒学教育,传播儒学义理,长泰学子由此得以接受系统教育。

在朱熹的熏陶下,长泰兴办书院,招收生员。有了名师的加持,长泰学子纷纷“卷”了起来,民风开化,文风日渐昌盛。这段光辉岁月,被后人称为“紫阳过化”。

朱熹离开漳州后,他的影响力却未曾减弱。他的得意门生陈淳,曾在长泰担任代理主簿。陈淳在长泰任职期间留下了《权长泰簿喜雨呈郑宰》等诗文,记录着他一边从事教育工作,一边深入田间地头体恤民情的境况。陈淳的学生、长泰人叶惟寅积极倡议改建文庙,弘扬理学,将长泰文庙择址罗侯山麓就是他的建议。

绍定六年(1233年),叶惟寅倡议,县令陈纯仁择址建新学宫于县署东侧,罗侯山南麓,文庙规模进一步扩大。从此,罗侯山麓成为长泰文脉的核心区。

在朱熹及其弟子们无形中的接力下,长泰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教育升级,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长泰埋下生生不息的“学霸基因”。

长泰文庙举行幼儿园学童启蒙开笔礼活动  王文强 摄 

文脉滋养—科第联捷群星璀璨

在文脉的持续滋养下,长泰古代教育迎来高光时刻。

长泰本是泉州府南安县武德乡崇教里地。公元876年,置武德场,后改名武胜场、武安场。公元955年,升“场”为“县”,取名长泰,寓意“长久安泰”。公元980年,长泰始属漳州。宋代时,相比漳州管辖下的龙溪、漳浦、龙岩诸县,长泰当时的规模,不过“蕞尔小县”。然而,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城,却在科举时代实现了“逆袭”。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杨令问(又作杨令闻)高中,成为长泰首位进士。此后的近百年间,长泰又出了杨友谅、杨博、洪钟等3名进士。文庙修成之后,长泰学子科第联捷,在宋淳祐四年(1244年)后的12年间,长泰考中7名进士。

长泰的“学霸天团”远不止于此。

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在殿试中一举夺魁,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成为漳州府史上唯一的文状元。明清时期,戴氏家族更是“卷”出了新高度:其家族进士及举人数量规模居全省第六、漳州首位,还留下了“一门九进士”的佳话,堪称“学霸家族”。

深厚文化的滋养催生了代代文苗。历代科举中,长泰共出状元1人、进士76人、举人近300人。更有“父子进士”“兄弟进士”“一榜三进士”“一榜七举人”等科举传奇。清《长泰县志》记载:“邑虽弹丸,数百年来,有理学之儒,有气节之儒,有文章事业之儒。”这正是长泰文风昌盛的真实写照。

文庙蜕变—跨界融合 古庙新“潮”

岁月流转,长泰文庙几经易址。2009年,长泰在文昌公园石岗山南麓异地择址,恢复文庙建设;2015年开始,长泰文庙免费对外开放。新长泰文庙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242亩,成为国内祭祀孔子和国学教育教化的重要场所。

这次异地重建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次文化的“系统升级”。经多方研讨,对标曲阜孔庙,精心打磨重建后的长泰文庙规制周详,坐北朝南,背靠石岗山,面有两水交汇,东西对称,步步登高,集北方文庙之大气,融闽南建筑之精细,呈“一轴三片区”的格局。

走进新时代,长泰文庙还玩起了“跨界融合”,把自己打造成了以展现儒家文化、状元文化和民风民俗为文化主脉,集文化休闲、山水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平台,实现了“功能进化”。

现如今,长泰文庙常年举办开笔礼、启蒙礼、拜谒先师、百日誓师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成为长泰文化新地标,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平台、崇师尚学的文化圣地。

在这里,你会发现传统也可以很“潮”:夏日的映日荷塘,红蕖绿水,是市民休闲赏景的绝佳去处;冬日的落羽杉林,层林尽染,成了摄影爱好者争相“打卡”“种草”的诗意空间。四季流转间,文庙的自然美景与古老庄重的建筑相映成趣,让文庙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实现了从“文物”到“文化活体”的蜕变,让传统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从朱子过化、理学传承,到科举鼎盛、人才辈出,再到现如今的文庙重生、功能蝶变,长泰的“学霸基因”在千年儒风的浸润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迸发出了新活力。(漳州文明网 闽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