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上杭县中都镇都康村地处闽西革命老区。近年来,都康村在文明乡风建设上“软硬兼施”,形成“以文化聚人心、以民生强根基、以治理促和谐”的良性循环,走出了别具特色的乡风文明之路,连续四届蝉联“全国文明村”殊荣。

文化铸魂:以文化人,厚植文明沃土
都康村以文化为纽带,通过“创新载体+典型带动”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为乡村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都康村深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客家文化等内涵,整合提升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设施,围绕“礼乐诗书、书香都康”主题,打造都康村文化会客厅“有形”物理文化新空间,实现“无形”文化浸润。
文化会客厅定期举办诗词雅集、书法笔会、十番音乐展演等活动,使村民们有了文化交流的主阵地,并在寒暑假开设国学夏令营,让“耕读传家”传统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同时,该村成立“十番民乐队”“客家山歌队”等多支民间队伍,以“传习+展演”的开放模式,奏响传统艺术活态传承的乡村振兴曲。
文化兴,文明盛。漫步都康村文化公园,宣传栏上治理不良习俗的“限钱数、限名堂、限范围、限桌数和盘数、限程序”宣传画报格外醒目:婚嫁聘金限定在3万元以内,喜事“份子钱”限定在200元以内,丧事“份子钱”限定在100元以内……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结合村情实际,都康村将村委会及村民房屋围墙变成“会说话的美丽文明墙”,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树立文明新风为主题,将家庭美德、传统礼仪等内容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乡风民风,2024年,全村红白事费用平均降低35%。该村还坚持每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子”“十星级文明户”“最清洁户”等评选活动,以身边典型,激发村民向善向上热情,带动乡风文明。

民生筑基:以民为本,夯实发展根基
都康村将民生改善作为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为村民打造美好家园。
都康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将村内崎岖土路硬化为平坦柏油路,便利村民日常出行;在村内主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让村民夜行无忧;建成现代化的文化广场、健身步道,为村民们休闲娱乐、健身锻炼再添好去处。
同时,积极响应“厕所革命”,推动全村厕所无害化改造,让家家户户用上干净厕所;推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 100%,村庄环境整洁美观。
与基础设施同步完善的,是村里的公共服务。“来食堂吃饭,还可以和大家唠唠嗑,比在家里一个人吃饭好多了。”放下手上的筷子,叶大爷擦了擦嘴说道。在村里的留守老人看来,都康长者食堂是吃饭填饱肚子的地方,也是享受社交娱乐摆脱孤独的场所。长者食堂让留守老人有了精神家园,“课后课堂”则让留守儿童有了暖心小屋,每天下午放学后,留守儿童们在这里由志愿者老师带着看书、写作业、开展兴趣活动,托管难题迎刃而解,成长平台爱意流淌。
老有所乐,幼有所学,疾亦有所医。村里的卫生室配备了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基本的医疗设备,能够为村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并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健康讲座等活动,家庭医生还为村民们建立健康档案,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的同时,实现“小病不出村”。

治理赋能:以智促治,构建和谐秩序
都康村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制度规范”双轮驱动,提升治理效能,为村庄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为进一步深化文明乡风建设,镇村两级探索构建“3+ N”乡风文明治理模式,建立乡风文明治理总队(镇)、支队(村)、分队(村民小组)三级队伍,依托党员先锋队、新时代文明实践队,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明乡风治理,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深入倾听民声,带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干,广大群众跟着干”的良好局面。村里还成立了“乡贤议事会”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截至目前,已采纳建议30余条,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同时,都康村遵循“群众工作群众做”原则,从制度层面规范村民的文明行为,为村庄治理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制定《村规民约》,维护公序良俗,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自觉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制定《都康村村民议事会章程》《都康村红白理事章程》《都康村禁赌协会章程》等一系列制度,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此外,积极依托各村民自治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禁赌禁毒宣传等活动,发挥民事调解理事会作用,及时调解邻里纠纷,维护村庄和谐稳定。(龙岩市委文明办 文明上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