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11月22日,宁德霞浦湿地公园,海风轻拂着岸边的芦苇。退休老人陈老师带着笔记本早早来到现场,“这是霞浦第四次举办海洋诗会了,但今天是特别的——诗会第一次从海边走进了我们的城市公园。”正如本届诗会主题“诗意润山海 烟火伴潮生”,诗歌正从山川滨海回归城市烟火,从诗人书斋走向寻常百姓。
诗歌回归 城市空间里的诗意栖居

往届诗会选择在霞浦的海岸或川岛举办,而今年,霞浦县有意将主会场设在了群众日常休闲的湿地公园,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体验参与文化盛事,近距离与诗人大咖互动。这一转变意味深长——诗歌不止是远方的风景,还有融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诗歌需要大海的壮阔,也需要市井的温度。”诗会总策划马立晖表示。台上,专业诗人与本地诗歌爱好者点评交流;台下,带着孩子的父母、散步的老人驻足聆听。诗歌打破了舞台与观众的界限,如暖流在初冬的寒夜里自由流淌。
大众参与 十天三百首的民间热情
尽管诗歌常被认为有一定门槛,相对小众,但霞浦却展现出深厚的群众诗歌基础。本届诗会的群众诗歌征集活动仅开展十天,便收到了360首投稿,作者涵盖渔民、教师、学生、退休干部等各行各业。“我写的是大海教会我的事。”本地渔民诗人杨夏添的作品《滩涂》入选了本次诗会。他告诉记者,在霞浦,写诗不是文人的专属,而是许多人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自然方式。诗会特别设置了“诗旅探秘”“诗歌营地”“海韵寻诗”等外场体验,降低参与门槛,让诗歌从观赏变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日常体验。
无独有偶,《诗刊》社上半年在湖南湘潭举办了首届新大众诗会暨中国诗歌网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会上倡导的“新大众诗学”,正是要打破圈子化、小众化的封闭状态,让诗歌从象牙塔走向街头的烟火人间,从晦涩回归清澈,从个人的自言自语变为共情的深情吟唱。本届中国.霞浦海洋诗会与首届新大众诗会相互呼应,共同践行着“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以文化人 诗歌浸润一座城
今年,霞浦县还启动了“承福宁礼韵 展诗乡风雅”公民素养提升行动,将诗歌作为浸润人心的重要形式。在霞浦,诗歌已融入城市血脉:商场诗歌角、校园诗教课、海岸诗社......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城市的故事,这些看似微小的实践,正持续增强着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悄然改变着城市的气质。霞浦实验小学的王建霞老师带着学生来参加诗会,“孩子们不仅读诗,也开始用诗的语言描述家乡的大海。诗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他们对美的感知。”夜幕下,诗会接近尾声,但湿地公园的诗歌朗诵角仍聚集着不愿散去的人群。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当诗歌从书斋走向旷野,从精英走向大众,它便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成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精神栖息地。正如一位市民所说:“诗会只有三天,但诗意已留在霞浦的每一天。”海洋诗会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让诗歌如海潮般,一次次涌向生活岸边,润物无声地滋养着这片土地和人民,成为大众的“精神乐土”,这也是“中国诗歌之乡”的内涵所在。
城市文明是一座城市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既体现为城市外在的颜值与气质,也彰显出城市内在的灵魂与风骨。霞浦通过海洋诗会这一文化载体,展现了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宁德文明网 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