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田洋书院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学习非洲鼓。同安区委文明办 供稿
文明风11月24日讯 近日,在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田洋村,一阵阵欢快的鼓点声从田洋书院的屋檐下飞扬而出。伴随着背景音乐,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学习非洲鼓。
百年前,田洋书院是宗祠,也是学子们求知的私塾。如今,田洋村以古民居活化利用为抓手,坚持“保护为主、活化利用”原则,扎实推进书院文化建设,将这座以“崇文重教”为内核的古老建筑,打造成集文化传承、道德教化、民生服务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咸丰九年(1859年),湖厝宅两亲兄弟陈瑞霖、陈绍基同年中举,后回乡教书,并建造宗祠。1939年2月,爱国华侨陈庆师捐资创办“湖厝宅学堂”,借用陈氏宗祠创办私塾。这也是田洋小学的起源。2016年8月,田洋书院开展修缮建设,同步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相关功能规划。2019年至今,田洋书院功能持续完善,成为田洋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田洋书院总建设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为典型闽南古厝风格,红砖燕尾脊、灰瓦屋面,展现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书院外围配套有特色闽南红砖广场、文化小广场及闽南特色地雕、景观照壁。地雕上镌刻的科举典故与教育格言,将田洋文化与当代文明准则衔接,让群众在书院中感受田洋古贤之风与现代文明的双重浸润。
目前,田洋书院主体建筑包含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文化展示区、书法工作室、休闲茶室等功能空间,既保留了传统书院的规制,又融入现代文化服务功能,实现了古厝功能的现代转型。
聚焦古厝活化
筑牢文化传承物理根基
在修复过程中,田洋村坚持“保护为主、活化利用”原则,系统推进古民居修缮保护与功能改造。累计完成田洋书院旧址、“世大夫第”等多处文物建筑修复,同步推进10个后续项目,严格保留闽南传统建筑风貌,科学植入现代服务设施,打造多元合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岗。
在活化利用方面,田洋村创新实践“一厝一特色、一院一业态”的发展模式,依托百年古厝,将上坊里46号两进两护厝的百年闽南小院改造为“桃花坞”文艺空间,引入陶器、瓷板画、泥塑、建盏等7类手艺人工作室,构建文化空间集群,同时设立文明实践共享空间,为书院文化建设提供载体。同时,通过对古厝功能的合理规划,使传统建筑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天然舞台”,更好适应村民精神文化与实践参与需求。
突出教化功能
构建特色文化课程体系
田洋村深入挖掘本村历史文化资源,构建了系统化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三维课程体系。
传统文化传承上,田洋村强化非遗传承,邀请入驻手艺人及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开设泥塑制作、陶瓷釉下彩等实践课程,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开展书法研习、科举文化讲座等活动,延续书院崇文重教传统。
田洋村开发农耕体验、名人讲堂等课程,举办“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厚植村民文化认同。联合厦门高校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与村民共同参与稻田耕作、古厝测绘等活动。
聚焦民生需求,田洋村开设数字助老、健康养生、法律知识等惠民课程。全年开展各类活动50余场次,村民参与率达85%以上,有效提升了书院的服务效能和社会影响力。
注重融合赋能
彰显文化振兴综合效益
田洋村通过“课程+活动”双轮驱动,实现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田洋村设立“乡贤理事会”,引导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通过开展典型评选、乡贤议事,优秀师生表彰等活动,弘扬重教兴学的风气,显著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持续增强基层治理效能。
田洋村利用田洋书院等文化阵地,举办文化市集、艺术展览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乡村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联合同安区文旅局、司法局等部门组建“流动讲师团”,拓展文化服务覆盖面。
结合村民实际需求,田洋书院开设智能手机应用、健康养生、法律知识等一系列接地气的实用课程,让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帮助,增强对书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书院的各项文化活动中,形成良性循环。
田洋村书院坚持“文化引领、村民主体、功能融合”原则,走出古民居活化利用新路径。作为2025年省级乡建乡创样板村,下一步,田洋村将深化闽台合作,引入专业团队提升建设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同安文化特色的“文明实践+书院文化”品牌。(同安区委文明办 林晖 扬苏轩 卢怀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