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在福清市南岭镇吉岚村,一场将精神文明与村容村貌巧妙结合的“蜕变”正在悄然进行,村两委通过“道德评议会”评议乡风文明,又将废弃的“残墙断壁”用创意变成了美丽的“小微景观”。
每个月的月初,吉岚村的“道德评议会”都会准时召开。吉岚村道德评议会由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等组成,不仅负责评议邻里和睦、文明新风等事项,更成为连接村两委与村民的桥梁。
“从2019年9月我们村首次开展道德评议活动,由村‘两委’干部、老党员、退伍军人、村民代表等,围绕‘乡风文明建设’,具体包括三类,一是评选先进,如‘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孝老爱亲模范’,确定表彰名单;二是评议问题,如整治铺张浪费、彩礼攀比、邻里矛盾、不赡养老人等不良现象,提出整改建议;三是宣传引导,传达乡村文明相关政策,讨论制定村规民约,带动村民遵守道德规范。”吉岚村一位负责人说。
评议会不仅“评”出了榜样,更“议”出了新风。通过公开评议和宣传,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爱护环境在村里蔚然成风。这种“身边人评身边事”的方式,让道德的力量更加可感可触,为乡村治理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
“自从有了道德评议会,大家坐下来摆事实、讲道理,最后都能顺利解决问题,并且不伤和气。”村民吴华琼说。
吉岚村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对村里那些影响观瞻的残墙断壁、卫生死角进行的“微景观改造”。
走进吉岚村,昔日斑驳破旧的残墙断壁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错落有致的“残墙花园”微景观,老旧墙面变身文化长廊,而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村里道德评议会的推动与村民们的共同参与。
“残墙花园作为低成本、高辨识度的特色景观,容易成为社交媒体传播的‘网红地标’,吸引城市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为乡村旅游注入流量。这种‘小而美’的微景观可与乡村自然风貌、民俗文化等资源互补,丰富旅游体验内容,满足游客对个性化、沉浸式旅游的需求。”这名负责人还说。
在村干部和村里能人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昔日斑驳的残墙,变成了描绘乡村故事的画布;堆满杂物的角落,建起了错落有致的花坛;废弃的石磨、水缸,成了点缀其间的独特艺术品。
“前年村里说要搞微景观改造,村干部带着村民修了残墙,把残墙修修补补,又砌了花坛,种上花草还摆了石凳子。现在再去看,红的花、绿的叶围着旧墙开得很鲜艳,外面开着车来村里参观残墙花园、文化墙的游客很多!”村民吴炎平说。
吉岚村以“乡村会客厅”为定位,将“残墙花园”改造为露天的网红打卡点,同时以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为抓手,因地制宜改造了124平方米的“草棚泥房”。
为了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吉岚村充分利用短视频进行宣传推介,盘活资源打造乡村网红会客厅——“残墙花园”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
据不完全统计,吉岚村已吸引了福清周边游客约3.5万人前来旅游消费,2023年村集体性经营收入达到28.03万元。
“多个残墙花园作为乡村旅游线路的‘串联节点’,与周边的农家乐、采摘园、民俗馆等业态联动,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旅游格局。例如,将微景观纳入乡村休闲步道、文化体验线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吉岚村负责人说。
如今,走在吉岚村,一边是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村里的好人好事、乡风文明;而另一边,曾经的残破墙体、荒废角落,如今都变成了一个个充满诗意的小花园、小景观。这一“软”一“硬”的结合,正是吉岚村探索乡村治理的新路径。(福清市委文明办 福清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