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百善孝为先”,在田背村,这句话不是标语,是晨昏可见的炊烟,是村口即闻的乡音,是几代人流传至今、拎包即走的“家风行李”。多年来,上杭县中都镇田背村用一项项暖心举措、一笔笔爱心善款,编织出一张温暖的敬老网,让尊老敬老成为田背最动人的底色。(11月14日 文明风)
“百善孝为先”,上杭县中都镇田背村用十一年的坚守与传承,将这句古训从标语化为日常。炊烟袅袅中藏着敬老温情,乡音笑语里透着孝亲真心,田背村以爱心善款为线、以接力行动为针,编织出一张覆盖全村的敬老网,生动诠释了孝老敬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乡村文明的底色、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孝老敬亲绝非一时兴起的善举,而需制度化保障让温暖延续。2015年,田背村外出乡贤匿名捐出100余万元成立吉爱基金,十一年间累计发放70万余元,仅80岁以上老人的“重阳红包”就达800余人次。基金利息化作持续的关爱,让奖教奖学与敬老帮扶常态化,既让老人们感受到“老有所依”的踏实,也让年轻一代见证“饮水思源”的担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长效机制,打破了“一时之举”的局限,让孝老敬亲从偶然的善意变成稳定的约定,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筑牢了制度根基。
孝老敬亲的生命力,在于跨越群体、代代相传的接力精神。厦门知青林亚慧视田背村为“第二故乡”,连续十年为老人派发红包;匿名乡贤按年龄梯度默默发放补贴,八年从未缺席;年轻后辈自发组建敬老基金,企业家主动送上爱心红包。知青的牵挂、乡贤的低调、后生的热忱,不同群体用同样的纯粹初心,勾勒出敬老文化的“群像图”。没有轰轰烈烈的宣传,只有一茬接一茬的坚守,这种不计回报的接力,让孝老敬亲从“单点闪光”变成“全域温暖”,彰显了传统美德的强大感染力与传承力。
当孝老敬亲内化为全体共识,便会超越单纯的道德倡导,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力量。田背村的实践证明,敬老氛围的浓厚不仅温暖了老人,更凝聚了人心、涵养了乡风。这种“以善治促和谐”的乡村治理模式,让文明乡风成为共同富裕的软实力,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灵魂。如今的田背村,孝老敬亲已从个人品德升华为集体追求,从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成为乡村振兴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
孝老敬亲无需惊天动地,平凡坚守中自有千钧之力。从基金长效保障到全民接力传承,从道德倡导到共识内化,田背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唯有以孝为基、以善为魂,让敬老爱老的文明乡风代代相传,才能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温度”,为建设和美乡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鼓楼区委文明办 王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