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我的‘婚戒’是用新鲜花枝编的,婚礼布景是用南瓜、橙子、胡萝卜、柠檬等蔬菜水果搭建的……没想到这场‘蔬果婚礼’这么受亲朋好友喜欢!”昨天上午,记者联系上26岁新娘黄佳蝶时,她仍沉浸在那份甜蜜的喜悦中。(11月20日 宁波日报)
婚礼既是人生节点中的重要仪式,也是家庭、社区乃至社会价值观的一个缩影。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繁就简节俭办婚礼,用实际行动向奢华婚礼陋习“宣战”。
有人会说,花自己的钱办婚礼,花多少钱与他人无关。其实,婚礼的奢侈化潜藏着多重社会成本,过度铺张不仅在金钱上给家庭造成沉重负担,也在社会上放大了攀比心理,助长了“面子比拼”的焦虑。更为现实的是,仪式结束后大量一次性消费品和装饰物往往沦为闲置与废弃,带来环境压力,资源浪费。这样的消费与浪费,与倡导绿色发展、勤俭节约的时代要求明显背离。
可见,花自己钱举办奢华婚礼并非“与他人无关”,而是与他人息息相关。返璞归真的婚礼并非简单地反对美化,而是重塑婚礼仪式的内涵。以朴素为美,并非摒弃仪式感,而是在形式上让位于内容,让婚礼既不失浪漫,又具有意义。
倡导节俭办婚礼,需要个体积极响应,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倡导示范、税费优惠、文明礼仪引导等方式,形成正向激励。例如,鼓励社区建立“节俭婚礼示范点”,对采用环保、再利用材料的婚礼予以宣传和奖励。又如,将绿色婚礼纳入婚姻登记处、社区婚育服务的宣传内容,形成制度化推动。市场与产业也应顺势而为,婚礼服务提供者要调整产品结构,推出更多符合节俭与环保诉求的套餐,培育“低碳婚庆”品牌,既降低新人成本,也创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实际上,在我们的周围并不乏节俭的婚礼,但因为没有受到媒体关注而不为人知。对于节俭婚礼我们要大力宣传,媒体与社会组织应放大小而美、朴素温情婚礼的报道与传播,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形成价值认同。教育层面应把尊重劳动、节约资源、重视情感表达等理念融入家庭教育与青年婚恋辅导,帮助年轻一代建立合理期待,抵御消费主义压力。同时,应警惕将节俭标签化为“贫穷的美德”或“民粹式反扑”,而是要强调节俭背后的理性选择与社会责任。
当然,返璞归真不是僵化的模板,而是为更多可能性开放空间,要尊重多样性并鼓励创新。乡村草坪、小型仪式、共享式宴席、可循环布景、食物捐赠与伴手礼再利用……这些做法既能保留仪式感,又能避免浪费。此外,鼓励社区资源共享(场地、器具、服饰)和二手礼服服务,不仅降低成本,更增强邻里互动与互助精神。
乐见更多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向奢华婚礼陋习“宣战”。婚礼是个人情感的见证,也是社会价值的体现。让婚礼返璞归真,是对仪式的尊重,也是对资源与他人的负责。政策的引导、市场的调整、文化的培育和公众的选择,应形成合力,把更多的热情与创造力投入到将情感转化为温度与记忆的节俭婚礼实践中去,让婚礼成为一种生活美学,而非奢华浪费的“面子比拼”。(文明安溪 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