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近日,住建部印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泉州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经验做法入选。在提升人居环境方面,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创新技术手段,破解狭窄街巷基础设施改造难题——采用“管线立排法”、创新“井中井”“盖中盖”做法,成功应用于西街周边29条街巷的提升改造,累计惠及居民2万余人,有效提升了街区基础设施水平。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人文的鲜活载体,既连接历史也观照当下,做好保护工作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西街历史文化街区除了有世界文化遗产点开元寺外,还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更加难得的是,区域内依然有大量的居民生活其间,散发着浓浓的市井烟火气。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提升工程,在延续泉州历史文脉的同时,也让民生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达到了文化记忆留存与居民情感维系的双重作用,以卓有成效的“泉州实践”打造出可复制推广的“泉州经验”。
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提升工程,只是泉州古城保护成功实践的一个“切片”。早在2021年,金鱼巷微改造、中山中路示范段提升等工程,就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一、二等奖,入选住建部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街区示范案例;2024年,中山路保护经验也纳入全国首批可复制经验清单。城市更新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泉州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告诉世人,只有摒弃简单的大拆大建思维,通过对文化内涵的增值,辅之以民生的改善,才能真正守好城市的“根”与“魂”。
近年来,泉州正是秉承“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点”的理念,采取微扰动、低冲击的“绣花功夫”改造提升古城街巷,在保护传统风貌和工艺基础上融入现代功能,显著改善人居环境。而通过系统性实施建筑修缮、街巷整治、市政改造及业态升级,古城历史风貌与生活功能实现了双维优化。
老街小巷是一座城市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不能搞大拆大建让古街变新街,更不能迁出居民让老街变空街,而要在保护与提升上做到“软硬兼施”。在工程建设上既要留住老手艺、借力高科技,打造“硬功夫”;在保护方式上要多问需于民,让居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加“软情怀”。唯有如此,才能取得城市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结果。
人因城聚,城以人兴。于泉州而言,在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的当下,以精细化的治理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做到规划建设有高度,保护行动有温度,不仅能打造城市吸引客流的新渠道,文商旅流量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能反哺街区的基础设施维护与更新,形成城市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是一项利当下谋长远的工作。
当下,我国城市更新正由增量建设逐步转化为存量提质阶段,城市空间规划的理念也从“以发展为主导”转变为“以人为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发展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只要对城市历史存有敬畏之心,对民生需求保有关切之情,灵活运用既有街区资源,不断吸收新业态,激活城市发展动能,便能让历史文化街区在“留下来”的同时真正“活起来”。(泉州文明网 周培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