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漳州
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文明新风拂古镇,角美焕发新荣光
//wmf.fjsen.com  2025-11-21 来源:漳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兰楚文

在闽南金三角腹地,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这座浸润千年岁月的古镇,以连续七届入选全国文明村镇的佳绩,书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的时代答卷;以五处国保古迹与现代高楼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致,流转古今交融的迷人韵味;以红色基因与侨乡风情共生共融的深厚底蕴,沉淀文脉绵长的古镇之魂;以碧水环绕与烟火人家相映成趣的生态画卷,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角美镇九龙沙洲景区。林华伟 摄

近年来,角美镇牢牢锚定文明创建核心方向,以文化铸魂厚植精神底蕴,让千年文脉焕发时代光彩;以生态筑基绘就发展底色,让绿水青山滋养幸福生活;以服务暖心凝聚干群合力,让民生温度传递文明力量;以治理创新激发乡村活力,让共建共享奏响和谐乐章;四维联动、同向发力,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城乡协同共进的文明发展之路。如今,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浸润古镇每一条街巷;如暖阳普照,温暖古镇每一户人家,让这座千年古镇在时代浪潮中发出璀璨光芒。

文化铸魂:古今交融焕新韵

文化是文明的根脉,是古镇的灵魂。角美镇深耕脚下的文化沃土,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文脉迸发新活力;在创新中传承,让现代文明延续老传统,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崭新光彩。

老街新生——骑楼檐下的文明密码。“出砖入石的墙体还沾着当年海风的咸涩,新开的非遗馆里能亲手揉出东美糕的香甜!”漫步东美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李阿婆的话语里,满是对老街蝶变的欣喜。2024年,角美镇启动“省级东美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提升工程”,以“修旧如旧+业态融合”双轨模式,唤醒百年老街沉睡的活力。

这里有耐心沟通的温度。工作人员逐户走访、一户一策,用真诚打动群众,顺利拆除46处临时搭建,清退600平方米的骑楼占道区域,让曾经杂乱的老街重拾清爽模样。

这里有匠心修缮的精度。修缮团队精心修复29栋濒危古楼,完整保留闽南传统建筑“卷拱窗户”“山花檐口”的特色,用古法“出砖入石”工艺重铺300米巷道,让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岁月印记,让百年骑楼群重焕生机。

这里有业态融合的热度。巷弄间,传承三代的“佳庆东美糕”老字号里飘出香甜,展示剪纸技艺的非遗馆吸引游客驻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坐在巷口竹椅上,手把手教授传统技艺;年轻人喜爱的潮玩零售店中,文创产品将古镇元素与现代潮流巧妙结合。

如今的东美老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物馆,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是历史记忆的承载地,让古镇故事静静流淌;是民生改善的幸福园,让居民生活愈发美好。它以修旧如旧的匠心守护历史根脉,以业态融合的巧思激活现代活力,让青砖黛瓦间的文明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真正实现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共赢。

红侨双韵——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红色是信仰的底色,精神谱系代代相传;侨乡是乡愁的寄托,两岸情谊深深扎根。角美镇以科技赋能红色传承,以活动凝聚侨乡情谊,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两岸乡愁温暖人心。

走进南门红色文化馆,全息剧场的VR技术生动重现厦鼓战役场景。小学生们戴上VR眼镜,仿佛“穿越”回1949年战场,聆听张水锦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红色记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全镇已打造5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发12部微党课,年均开展情景剧巡演、主题宣讲120场,覆盖群众5万人次。在“征程馆”内,一张张老照片记录革命岁月,一件件旧物件诉说奋斗历程,让红色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

作为著名侨乡,角美镇更以“乡愁文化”为纽带,搭建两岸交流桥梁。鸿渐村迁台记忆馆里,泛黄的船票承载两岸血脉深情,褪色的家书传递隔海思念;“侨乡家宴”活动中,台胞后代与村民围坐一起,共同制作薄饼、互赠凤梨酥,用美食架起连心之桥;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中,剪纸艺术、闽南戏曲成为沟通语言,让台胞在熟悉的乡音乡情中感受到家乡温暖,让两岸情谊在互动中愈发深厚。

角美镇中心城区一角

生态筑基:碧水青山入画来

生态是文明的底色,是幸福的基石。角美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创新治理守护碧水青山,让每一条河流清澈见底;以产业融合释放生态红利,让每一寸土地孕育希望。

水体焕颜——“医疗式”治理守护清波。“以前这条河又黑又臭,夏天路过得捂着鼻子。现在水清了,还能看到小鱼在水里游呢!”家住九龙江畔的王大叔,指着眼前清澈的河水感慨道。这一喜人的变化,源于角美镇创新实施的黑臭水体“医疗式”全周期管理模式。

角美镇为水体治理构建了“诊断—治疗—康复”的闭环体系,开出精准有效的“药方”:

“诊断”更精准。借助“农村污水”APP,为全镇117条河道建立“一河一档”病历库,污染源溯源精准到“米”,清晰掌握每条河流的“健康状况”。

“治疗”更有效。针对不同水体“病症”精准施策,完成102条水体整改。对工业污染型河道,实施“清淤+截污”双措并举,从源头切断污染;对农业面源污染河道,设置增氧泵,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让水体自然净化。

“康复”更持久。发动群众组建护河队,每周定期开展巡河、保洁行动,让每一位居民都成为河道“守护者”,确保水体治理成果长效保持。

昔日的“墨水沟”如今变成风景宜人的“景观带”,生态治理更催生出甜蜜的“生态产业”。沙洲村曾以传统农业为主,如今建成稻蛙共生基地、红糖工坊,创新推出“稻蛙共生+文旅融合”模式;依托特色产业举办“甘蔗文化旅游节”,以节为媒激活乡村消费。2025年“五一”假期,沙洲村接待游客超18.6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收入显著增长。“我们用生态优势吸引游客,游客又反哺生态保护,形成了良性循环。”沙洲村党支部书记的话语,道出了“治水护水—产业增值—全民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真谛。

城乡添绿——“全景式”增绿绘就新图景。清晨的万益湿地公园里,志愿者清理岸边垃圾的身影,成为角美镇“全民共治”生态的生动写照。角美镇以“镇级统筹、村居联动”模式,推进生态空间重构,让绿色成为城乡最亮丽的底色。

科学规划绘“绿”。角美镇将“清脏、治乱、拆违、增绿”纳入文明创建考核体系,构建“一村一主题公园、一路一景观绿道”的全域绿化布局。目前全镇已建成31个村中主题小公园、4条串联山水的景观绿道,总面积8.2万平方米,让绿色融入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全民参与植“绿”。通过“门前三包”责任制与“文明积分”激励机制,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绿地管护。如今28个行政村实现“村村有公园、户户有绿景”,村民们主动打理门前绿植,让“爱绿、护绿”成为自觉行动。

幸福生活享“绿”。“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角美群众的生活常态,茶余饭后到公园散步、在绿道骑行,成为居民最惬意的休闲方式。凭借良好的生态治理成效,角美镇获评“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镇”。

水产养殖——“全链条”管控激活绿能。水产养殖是角美镇的特色产业,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角美镇打破传统“肥水养殖”模式,建立“政府主导+技术赋能+主体落实”治理体系,推动水产养殖向“生态养殖”转型。

源头管控,实现“实时报备”。全镇282户养殖主体全部配备沉淀池设施,严格落实洗池报备制度,由村委会、镇政府、区农林水局三方现场监管;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底泥抽至沉淀池处理后资源化使用,从源头减少污染。

全程监管,构建“技防+人防”网络。依托在线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养殖尾水处理情况;组建镇、村两级巡查队伍,定期开展现场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要求限期整改,形成全链条闭环管控。

技术升级,推动“生态转型”。大力推广沉淀池循环用水技术,282户养殖主体同步完成改造,养殖尾水经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让曾经浑浊的养殖尾水变清。

生态改善带动养殖品质提升,角美镇的鲈鱼、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养殖产品优质率显著提高,市场售价实现实质性增长。角美镇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的新路,让绿色成为水产养殖的“新名片”。

角美镇沙洲岛星空露营地备受人们青睐

服务暖心:民生福祉润万家

民生是文明的落脚点,是幸福的温度计。角美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六心”服务(即:聚心联治、真心联议、合心联享、用心联供、暖心联教、贴心联助)织密社区治理网,以全方位健康守护筑牢民生保障线,让服务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六心”服务——绘就社区善治温情画。“你好,我的手机又连不上网了,能来帮我看看吗?”阳光社区独居老人张奶奶按下“银龄管家”呼叫器,短短10分钟后,社区志愿者就带着工具上门服务。这一高效的服务场景,正是阳光社区“六心六联”服务体系的缩影,也是角美镇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

“聚心联治”聚合力。整合15家优质商户资源,组建党员先锋、便民服务等6支志愿服务队,构建“社区+商户+志愿者”的共治格局,让社区治理更有力量;

“真心联议”解民忧。在各小区设立党群服务议事点,建立“收集—解决—反馈”的民情处置闭环机制,居民的烦心事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解决;

“贴心联助”暖民心。组建安心敲门队、设置银龄管家服务岗,为老年群体提供智能机教学、养生常识普及等常态化服务,实现从“被动响应需求”到“主动关爱服务”的转变,让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

在养老服务领域,角美镇以“颐养天年”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核心,构建起专业化、多元化的为老服务网络,涵盖助餐、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8项贴心服务。通过“社区课堂”定期开设养生课程,为长者提供精准化健康指导;整合辖区卫生服务中心、志愿者团队资源,形成“日常照料+健康监测+紧急响应”的全链条保障,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落地生根,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

民生守护——织密全民健康服务网。“以前体检要跑到市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两癌’筛查,太方便了!”这是角美镇群众对健康服务最真切的感受。角美镇卫健办联合漳州市第五医院开展公益体检活动,为1300名困难母亲免费提供“两癌”筛查,让健康保障惠及更多群体;组建23支医疗服务队深入乡村开展义诊,发放《健康素养手册》2000余份,把健康知识和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针对失独家庭、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角美镇建立“一人一档”帮扶机制,今年上半年累计走访慰问31户家庭,发放慰问物资12.95万元,用真情和关怀为特殊群体撑起“保护伞”。在生育服务方面,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187个家庭通过线上平台完成生育登记,真正实现“零跑腿”;1.1万名群众享受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惠及1.8万人,让政策红利直抵群众身边,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角美镇用高效化、精细化的民生服务,织密一张覆盖全域的健康守护网,筑牢了健康保障的暖心防线,让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在点点滴滴的服务中不断提升。

角美镇植树节活动

治理创新:共建共享促和谐

治理是文明的保障,是发展的动力。角美镇以“擂台比武”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以志愿服务汇聚文明创建力量,让治理更具创新力,让文明更有凝聚力。

擂台比武——乡村振兴的“加速器”。角美镇以“强担当敢作为 谋发展促振兴”专题工作会为载体,组织52名村(居、场)党组织书记开展“擂台比武”活动,书记走上“擂台”,晒成绩、找差距、定目标,以比促学、以比促干,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经验在交流中升华。活动累计收集各村(居、场)的实践经验73条、发展规划建议39条,大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目标在梳理中清晰。通过“擂台比武”,最终梳理出涵盖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生态保护、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工作项目153个,为各村(居、场)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方向和路径。

问题在查摆中解决。精准查摆建设发展中的问题清单102条,针对每个问题制定具体整改措施,靶向发力、逐一破解,为乡村振兴扫清障碍。

“擂台比武”不仅是一次工作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乡村振兴的“加油会”,它凝聚乡村振兴的攻坚合力,让角美镇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志愿同行——文明创建的“生力军”。角美镇秉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理念,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志愿服务体系,让志愿服务成为文明创建的中坚力量,成为基层治理的活力因子。

构建“1+6+N”志愿服务网络。以1个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核心,组建党员先锋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等6支专业队伍,联动52个村(居、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吸纳5.27万名志愿者常态化参与服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格局。

开展多元化志愿活动。年均开展环境整治、助老扶弱、政策宣讲、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务活动460余场,累计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让志愿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角美镇组织志愿者开展元宵节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志愿服务的多元联动格局日益完善:学雷锋主题活动中,多个社区联合开展义剪、义诊、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锦宅村“军民共建服务队”定期为五保户打扫房间、提供免费诊疗,年均服务200余人次;阳光社区通过社企共治模式,带动15家企业参与“居家焕新”行动,为困难家庭完成电路检修、杂物清理等实事150余件;杨厝村深挖本地国保文化资源,以传承林氏义庄百年“大善”精神为核心,精心策划“重阳节”幸福园助老捐赠活动,主动实践“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众筹众办”老人事业发展新路径,让“大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今,角美镇的志愿服务已从“零散化”走向“系统化”,从“阶段性”转向“常态化”,成为激活基层治理、涵养文明新风的重要力量,让“人人争当志愿者、处处都是文明景”成为古镇的生动写照。

从东美老街的青砖黛瓦到沙洲村的碧水环绕,从阳光社区的“六心”服务到南门红色文化馆的VR党课,角美镇正以文明创建为笔,以古今交融为墨,绘就“宜居、宜业、宜乐”的现代乡镇新图景。角美镇连续七届入选“全国文明村镇”、沙洲村新晋“全国文明村”、鸿渐村获评“市级文明乡风建设实践村”……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历代角美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是角美镇精神文明创建的丰硕成果。

古厝与新楼相映成趣,诉说古镇的过去与未来;非遗与新风交织共生,传承文明的根脉与活力。角美古镇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时代、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书写文明融合的“角美答卷”,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漳州文明网 漳州台商投资区 杨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