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诏安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青梅之乡、中国八仙茶之乡、中国生态牡蛎之乡,物产丰饶,文化底蕴深厚。如何让这些宝贵资源惠及于民?如何将特色“宝贝”推介出去?如何让旅客沉浸式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
诏安正以“特色文化赋能、全域阵地升级”破题。通过系统盘活文化阵地,培育特色品牌活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激发创新活力,持续释放文化内生动力。
系统构建,让文化阵地“火”起来
漫步诏安的街头巷尾,一个个“热气腾腾”的文化空间正悄然生长。在沈氏家庙,曾经的闲置厢房变身为“闽课堂”,非遗手工课吸引亲子家庭沉浸其中;东关社区的创工坊里,艺术品展示与文创开发并重,拉近了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中山路上,一面融合诏安“八大名片”的文化打卡墙,成为市民争相合影的热门地标;就连新华书店也开辟出“读诏安”空间,让书香与地方文化交织共鸣。
“以前这些地方多是闲置空间,如今通过系统整合,变成了群众爱去、常去的文化聚点。”诏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志忠介绍,当地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推动阵地从“分散布局”向“系统集成”升级,串联起社区、书店、广场、宗祠、老街等多元场景,打造出一张覆盖广泛、有机衔接的“文化地图”。目前,诏安已建成各类文化阵地50余处。
从社区角落到老街深处,从城市广场到静谧书店,文化阵地如星火般点亮了群众的日常。“我们不只是建阵地,更是建生态。”陈志忠说,通过“串珠成链、连线成网”,文化阵地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有机融入城市肌理的生命体。从理论教育到文明实践,从非遗传承到创意集市,文化内容在场景中“活”起来,在生活中“用”起来,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凝聚社会共识。
文创赋能,让文化“活”起来
走进南诏镇东关社区创工坊,各式各样有颜有趣的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摆件、扇子、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巧妙融合了诏安非遗、胜景、书画及物产等元素,兼具实用功能与美学价值,生动展现诏安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促进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价值转化,2024年11月,在诏安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东关社区利用临街闲置办公场所打造文创聚集地。这里集艺术品陈列、技艺展演、文创研发与IP孵化等功能于一体,陈列着30多种、数百件文创产品,将诏安彩扎、漆艺、书画等文化元素“摆”上展台,成为诏安文化对外交流、文创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
创工坊,核心在创。今年,东关社区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深挖本地东关麒麟狮、武德侯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出“Q版诏安东关麒麟狮”“洪福麒天”等多款文创产品,让传统民俗以新潮姿态走进年轻群体。
创工坊更是一个孵化平台。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许海正,服务于诏安县深桥镇人民政府宣传办。公共艺术专业出身的他酷爱文创,今年夏季得知深桥镇荔枝滞销,他创作了“荔仔”IP,不仅让农产品从“滞销品”变为“有温度的商品”,更助力农户实现荔枝每斤多卖1元。
“当前诏安文创还处于起步阶段,我愿发挥所长回馈家乡。”在诏安县委宣传部、团县委等的支持下,许海正依托东关社区创工坊,围绕诏安民俗、美食、山海、特产等进行创意研发。他深入古村采风,向非遗传承人求教,设计出圣侯巡安、青梅、牡蛎等地域特色文创产品,用青年视角激活乡土文化基因。今年3月,他正式创建了“振翼工作室”,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让诏安文创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诏安县以阵地为载体,构建“守艺坊—创工坊—墨香驿站”递进式品牌体系,打造“星光后备箱青年创意集市”,推动文化从保护存续、活化创新到传播共享的全链条升级。东关社区创工坊正是品牌体系中活化文化、链接市场的生动写照。“未来,我们将拓展创工坊服务功能,实现展销一体化,推动非遗与传统技艺创造性转化,助力激活诏安文创经济。”东关社区党委书记林晓舟表示。
群众参与,让文化舞台“热”起来
“他研墨下笔直接给我四个字,大展鸿图……”今年9月,诏安“大理包”理论宣讲脱口秀第三季在金星乡古关社区文化广场开讲,宣讲员许伟才搭档“铁枝木偶”演员陈火勇、吴勇华,为大家带来《老古董的新春天》主题宣讲。他们将网络流行歌曲与省级非遗“铁枝木偶”相结合,木偶随着节奏起舞,台下群众笑声掌声不断。
非遗传承是一个老话题,如何出新意?许伟才没搞“高高在上”的长篇大论,而是扎进非遗一线找素材,把“铁枝木偶”的传承故事和年轻人对非遗的态度编成“段子”,再用闽南语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让群众听得津津有味。
“以前我们都是在演戏本,没想到如今还能登台讲脱口秀。”陈火勇说。现场,其他宣讲员带来的也全是群众的身边事,有乡村产业里村民的奋斗经、厝边头尾的孝廉事、生活里的反诈招,每个节目都带着泥土味、冒着烟火气。
为让群众从“台下听”变为“台上说”,今年2月,诏安县委宣传部等部门联手推出“四季有理”理论宣讲脱口秀,把讲台搬到广场、书店等群众身边的活动阵地。秉持“有理又有趣”的原则,每季一主题,基层干部、自媒体博主、闽南文化爱好者等宣讲员,把自家经历、身边变化编成“包袱”,用脱口秀串起“理论热词”,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群众能唠、能学、能用的“家常话”。截至目前,活动已经办了3季,场场火爆。
在诏安,“厝边音乐会”更是把舞台C位交给群众。夜幕降临,灯光亮起,草根歌手轮番上台,唱的是群众耳熟能详的歌谣,观众跟着轻轻哼唱。今年4月起,诏安创新推出“厝边音乐会”,不设门槛,还加了点歌、即兴合唱环节,观众再也不是坐着看,而是撸起袖子上台唱,成了音乐会的主角。
今年以来,这些让群众“唱主角”的活动,为诏安基层文化添了把火。据统计,各类活动累计吸引超40万人次参与,网络话题量突破100万。(福建日报记者 李妙珠 通讯员 杨宇煌 康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