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为遏制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福星村以移风易俗阵地建设赋能乡风文明创建,引导企业家、华侨、乡贤等重点群体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切实担负起属地监管责任,同时多渠道掌握村内喜丧事动态,切实把移风易俗摆上重要位置,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11月3日 福州日报)
殡葬,这本该承载思念与敬意的“人生大事”,却一度被大操大办的旧俗缠绕——酒席比拼桌数、烟酒堆砌排场、红包加重人情负担,让“尽孝”沦为面子工程,情谊变成经济负担。福州新区(长乐区)推进的殡葬移风易俗实践,以“去浮华、归本真”为方向,不仅为“人生大事”注入文明新魂,更探索出基层治理中以民为本的破局之道。
移风易俗需“典型引路”与“制度兜底”双轮驱动,方能打破旧俗惯性。当福星村企业家林航将原计划用于办丧的3万元转用于帮扶困难户,攀比排场的风气终被遏制,我们看到了榜样力量对旧俗壁垒的击穿。长乐区并未止步于个体示范,更以制度筑牢文明根基。通过修订《移风易俗工作管理办法》,将“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写入村规民约与红白理事会章程,并选树48个示范村、32名先进个人。这种以点带面、立规明矩的做法,既打消了“无人敢先改”的顾虑,也防止了“改了又反弹”的风险,促使新风尚从少数人践行走向多数人遵循。
移风易俗需“数字赋能”与“服务下沉”同频共振,方能化解群众顾虑。改革若只依赖“禁令”,容易引发抵触情绪,唯有以便捷化解不便,才能赢得群众真心认同。长乐区依托“e长乐”小程序搭建的数字平台,实现婚丧事宜线上登记、智能审核与动态监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漳港街道龙峰村红白理事会主动上门讲解流程、协调事宜,更让“简办”从规定变成贴心服务。当“酒席摆几桌”“流程怎么走”等疑问都在《移风易俗应知应会》中清晰列明,当审批时效因数字化改革大幅提升,移风易俗便不再是“添麻烦”,而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减负。
移风易俗需“文化浸润”与“美德传承”深度融合,方能让新风入脑入心。旧俗的破除,从来不是简单的减法,更需用有温度的文化做加法。长乐区深谙此理,创作《新长乐・新风尚》喜娘说唱,用乡土语言讲透文明殡葬;编排《面子问题》相声、《新时代的婚姻》情景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拆解婚丧难题;通过“六进”活动,让“青山挂白”治理理念走进街巷。更难得的是,当地将移风易俗与传统美德相融合,重阳节里,幼儿园孩子为老人表演,志愿者陪伴老人制作香包,让“厚养薄葬”从丧事简办延伸为日常尽孝。这种破立并举的智慧,让新风尚不仅有制度的刚性,更有文化的柔性,真正实现文明理念扎根乡土。
移风易俗从来不是冰冷的治理,而是温暖的民心工程。它褪去的是旧俗的浮躁,留下的是思念的纯粹;改变的是形式的外壳,坚守的是孝亲的内核。当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闽江畔扎根,这场关于“人生大事”的变革,终将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持久力量。(福州文明网 王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