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漳州
非遗进景区让文化味更浓
//wmf.fjsen.com  2025-11-17 来源:闽南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据《人民日报》报道,国庆假期的景区里,一种“新风景”正悄然流行:吴桥杂技幻乐城的非遗联展前,游客挤着看兔儿爷泥塑、摸龙泉青瓷;肇兴侗寨的蜡染坊中,亲子家庭握着蜡刀在白布上勾画几何纹样;陕西文化馆的非遗园里,扎染体验课排起长队,学员们举着自己染的蓝布笑作一团……当非遗从博物馆、传承人工作室走进景区,文化的厚重感与旅游的鲜活度碰撞出奇妙火花,“文化味”正以更可触、可感的方式浸润游客的旅程。

过去,景区的文化呈现常被简化为标语或仿古建筑。游客行至一处,或许能知道这里曾是“非遗之乡”,却难触摸到非遗的温度。如今,非遗进景区打破了这种隔阂。它不是把非遗“摆”进景区当背景板,而是让其真正“活”在旅游场景里:大运河非遗联展用沉浸式展陈还原运河边的技艺与烟火,游客边逛边看,像翻开流动的文化长卷;侗寨的蜡染体验课不只是展示成品,更让游客亲手参与制作,从揉布到浸染,每一步都成为文化记忆的刻写。这种“可参与”的文化体验,让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文化的“共感者”,文化味自然从展柜里、解说词中渗进了心坎里。

非遗进景区,更激活了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非遗保护面临“传下去难”的困境——年轻人觉得传统技艺“老套”,大众难以理解其精妙。景区作为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间,恰好提供了破局的舞台。当扎染课在陕西文化馆变成“网红打卡项”,当面塑摊前围满好奇的孩子,非遗不再是“老辈人的手艺”,而成为年轻人朋友圈里的“潮体验”。这种传播效应,让更多人主动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技艺与智慧。景区的人气,最终转化为非遗的生命力。

这种融合也重塑着文旅产业的价值逻辑。过去,景区靠门票、餐饮“打转”;如今,非遗为旅游注入文化附加值,让“打卡”变成“深度体验”。游客愿意为了一场非遗歌会多留半天,为亲手做的蜡染作品买单,为学一项技艺延长行程。这不仅提升了旅游的品质,更拓宽了消费链条——从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从“一次性游览”变为“文化记忆留存”。数据显示,国庆前两日肇兴侗寨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许多游客正是冲着非遗体验而来。这说明,文化味越浓,旅游的吸引力就越持久。

当然,非遗进景区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更需要“化学融合”。既要避免非遗被过度商业化扭曲本真,也要防止景区让非遗沦为“引流工具”。唯有尊重非遗的活态特性,让其在景区里“自然生长”——比如结合当地文化脉络设计体验项目,让传承人深度参与运营,才能让文化味真正“浓”得扎实、“久”得深远。

当景区的飞檐下飘起非遗的墨香,当游客的背包里装着亲手做的非遗物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旅融合的新图景,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新生。非遗进景区,让文化从典籍里、展柜中走出来,融入人间烟火,滋养当代生活。这样的文化味,浓得动人,也浓得有力量。(漳州文明网 闽南日报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