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厦门 > 集美区
集美区创新改造嘉庚精神文明实践带 让嘉庚精神可感可及
//wmf.fjsen.com  2025-11-14 冯立东 来源:集美报 责任编辑:李霖

场景浸润 让传播触“屏”更触“情”

集美区创新改造嘉庚精神文明实践带,让嘉庚精神可感可及

图:嘉庚精神云上空间拓展:AR场景还原。

“戴上VR眼镜,仿佛亲眼看到陈嘉庚先生当年筹建集美学村的艰辛,这种体验比单纯听讲解深刻多了!”在集美人文塔,来自泉州的游客林女士难掩兴奋。如今行走在集美,9大核心阵地串联成线,5条特色路线各有侧重,线上云端与线下实景联动,弘扬嘉庚精神文明实践带的创新改造,正让这座城市的精神根脉以更鲜活的方式浸润人心。

从“单点打卡”到“全域浸润”的转型

曾经,集美区的嘉庚文化阵地虽多,但多呈“单点分布”状态,游客参观多为走马观花,本地居民参与度不足。如今,创新改造后的文明实践带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线下,华文学院的南洋骑楼、龙舟池的碧波荡漾、南薰楼的巍峨身影等9大核心阵地无缝衔接,78个实践所(站)星罗棋布,形成覆盖全域的实践网络。青少年研学、游客体验、历史文化传承等5条差异化路线,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契合的参与方式。精心设计的《实践带任务手册》,通过“打卡+任务+积分”机制让体验更具互动性。线上,“云上嘉庚”6大空间整合VR体验、AI导览等数字技术,12个线上平台构建起传播矩阵,打破了时空限制。

数据见证变化:2024年至今,实践带已接待市民游客394.08万人次,体验满意度高达98%,群众对嘉庚精神的认知具象化提升30%。实践中心(所、站)组织超过310场主题活动,覆盖居民超1.68万人次,“嘉庚精神宣讲团”50名成员累计服务时长超800小时,越来越多的市民从参与者转变为传播者。

今年9月,集美区弘扬嘉庚精神文明实践带案例获得2025年厦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案例大赛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长大比武金奖,11月该案例又获选参加2025年全省文明实践创新案例交流展示活动,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问题导向下的创新破局

这场转型源于对现实痛点的精准把握。此前,集美区在嘉庚精神传播中面临三大难题:认知抽象化,年轻一代对精神内涵理解不深;传播覆盖不足,阵地联动不够;精神文明建设与市民素养融合不充分。

为破解这些问题,集美区实践中心联动文旅局、集美街道等部门,确立“场景浸润”核心理念,推出“主轴牵引、多点支撑、全域协同”模式。针对不同群体需求,量身打造差异化路线;运用数字技术激活云端生态,让传播触“屏”更触“情”;组建全年龄段宣讲团,开发20门“嘉庚精神”精品课程,让服务浸润人心。

同时,《厦门市嘉庚教育遗产保护办法》的施行,以及陈嘉庚诞辰150周年的时代契机,为实践带改造提供了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的强大动力,高校、媒体、社区的多方联动,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文化传承需要“场景化”创新

集美区的实践给出了深刻启示:嘉庚精神传承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通过场景化创新让其可感可及。当嘉庚精神融入城市肌理、走进日常生活,不仅能丰富市民的精神世界,更能为城市治理、文旅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这种“场景浸润+双线融合+多元服务”的模式,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如今,集美区还在持续拓展实践带的广度与深度,3公里路线延长规划、“嘉庚文化深度AI体验馆”建设等未来举措,将让嘉庚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书写着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新篇章。(集美报 冯立东 集美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