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当出行平台将“免传证照,极速接单”作为吸引车主的噱头,当编造的车牌、虚假的身份信息能在一分钟内通过认证,顺风车的安全底线便已荡然无存。近日媒体实测发现,哈啰顺风车微信小程序存在严重审核漏洞,未上传驾驶证、行驶证的车主可正常接单,甚至无驾驶证、无车辆的人员仅凭虚假信息就能完成注册并成功抢单。这一现象不仅违背了交通运输管理的基本要求,更将千万乘客的生命安全置于险境,暴露了平台责任失守与行业监管短板的双重隐患。(人民网)
顺风车作为共享出行的重要形式,其核心是“顺路互助”,但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交通运输部门相关规定明确,顺风车管理虽实行属地化原则,但各地均对车主资质设定了硬性门槛。上海要求驾驶员具备1年以上驾驶经历且无重大交通违法记录,广州规定车主需实名注册并提供车辆年检、保险等信息,赣州等地也明确要求车主持有相应准驾车型驾驶证。这些规定的初衷,是通过资质审核构建安全防线,确保每一次出行都有安全保障。
顺风车的安全保障,始于对车主资质的严格审核。驾驶证、行驶证不仅是合法驾驶的凭证,更是对驾驶技能和车辆安全的基本认证。无驾照者驾车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其缺乏专业训练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而未经审核的车辆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意外,乘客的生命安全将无从保障。更值得警惕的是,审核漏洞还可能滋生更多风险,部分车主可能利用虚假信息从事非法营运,诱导乘客线下交易,既逃避平台监管,又让乘客失去保险和行程追踪的保护。此前就有司机通过哈啰、嘀嗒等顺风车平台无证营运被交通运输部门处罚的案例,足见审核漏洞背后的连锁风险。
平台之所以敢公然违背监管要求,核心在于对安全责任的认知缺失和对监管成本的刻意规避。在共享出行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部分平台将“低门槛注册”“极速接单”作为竞争卖点,通过放松审核来快速扩张用户规模。这种“重规模、轻安全”的经营逻辑,看似能短期提升市场份额,实则是在透支行业信誉。当乘客发现自己可能坐上无证司机驾驶的“黑车”,平台的品牌公信力将彻底崩塌。当前,审核技术的成熟为资质核验提供了可行性,电子驾驶证、行驶证联网查询、人脸识别等技术已广泛应用,平台完全有能力实现高效且严格的审核,所谓“审核漏洞”本质上是“责任漏洞”。
堵住顺风车审核漏洞,需要平台、监管部门和行业共同发力。对哈啰等存在问题的平台而言,必须立即整改审核存在的问题,统一APP端与小程序的审核标准,取消“免传证照”的违规设置,通过联网核验、动态抽检等方式确保车主资质真实有效。要建立责任追溯机制,对审核失职的相关负责人进行问责,将安全责任纳入平台考核核心指标。监管部门的监督问责不能缺位,各地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顺风车平台的抽检力度,通过模拟注册、订单跟踪等方式排查审核漏洞,对存在违规行为的平台依法予以处罚。同时要完善监管机制,要求平台将车主实名注册信息、车辆信息接入政府监管平台,实现实时监管和动态核查。行业自律同样不可或缺,应树立“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将审核标准作为行业准入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制定自律公约等方式,规范平台经营行为,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向“安全竞争”转型。
顺风车的本质是便民出行,而便民出行的前提是安全。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审核漏洞更不能成为生命赌约。安全永远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毕竟,每一位乘客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期盼。(泉州文明网 林轩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