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厦门 > 同安区
文明上网,让语言之美滋养成长
//wmf.fjsen.com  2025-11-10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兰楚文

日前,一位江西的小学老师火了!当孩子们满口“包的”“666”,她没有简单禁止,而是用“我势在必得”“我很有信心”等优美表达替代,既守住了文明上网的底线,又让孩子们感受到汉语言的精妙。(人民日报微信号)

网络热梗的流行,源于其简洁、幽默的传播特性,在特定语境中确实能快速拉近距离、传递情绪。但滥用之下,问题也逐渐显现:孩子们用“yyds”替代“无与伦比”,用“绝绝子”代替“精妙绝伦”,看似省事的表达,实则让语言失去了层次感和感染力。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热梗更新快、部分内容碎片化甚至低俗化,长期浸润其中,不仅会让表达变得贫乏,更会削弱青少年主动思考、精准表意的能力——毕竟,张口就来的热梗,无需推敲词汇、无需组织逻辑,本质上是一种“表达偷懒”。

汉语言文化中的成语、诗词、谚语,不仅是凝练的文字符号,更承载着历史典故、人文情怀和逻辑智慧。这些经过时光沉淀的表达,是网络热梗无法替代的精神养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提倡的“文明上网”,就不只是远离不良信息,更包括守护语言的纯度与深度,引导网民在网络环境中学会“好好说话”。

在社交平台上依赖表情包和热梗,日常交流中“张口忘词”,开会时想不出精准词汇只能反复说“就是那个意思”,本质上都是长期依赖简化表达的结果。网友为老师点赞,其实是在为“守护语言之美”发声,更是对重拾深度表达的期待。

文明上网,从来不是要杜绝网络热梗,而是要建立一种“平衡感”。在轻松社交场景中适度“玩梗”无伤大雅,但在学习、工作、正式沟通中,仍要回归精准、优美的表达。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老师像这位江西教师一样,做好语言引导,让孩子领略汉语言的辽阔与精妙;家长在日常交流中以身作则,多和孩子用丰富的词汇沟通;平台也应承担起责任,多推送优质语言内容,减少低俗、粗鄙热梗的过度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思维的镜子。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从来都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表达质量的追求。当网络空间既有轻松的交流氛围,又有文明的语言生态,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收获成长与滋养。(同安区委文明办 林文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