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而今“举止有礼”早已不是刻板的规矩约束,而是浸润在日常生活里的文明底色,是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软连接”。
平凡举止折射人性温暖。生活中,总有一些“举手之劳”让人心头一暖: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的青年,电梯里侧身为赶路人让出空间的路人,餐厅里轻声细语、不喧哗的食客……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是对“推己及人”的生动诠释。正如“中国好人榜”里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用“让一让”“等一等”“帮一帮”的小细节,让“礼”从书本走进生活,让“善”从个体流向群体。这些平凡的举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春风化雨,让社会多了几分温度与和谐。
礼貌行为凝聚社会合力。“一人行礼,万人可效。”当“举止有礼”成为更多人的自觉习惯,社会风气便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善。比如社区里“轻声慢步”的提示牌,不仅减少了噪音纠纷,更让居民学会换位思考;学校里“见面问好”的礼仪培训,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礼貌意识,更让家庭、学校、社会形成育人合力。每一次主动问好、每一次耐心等待、每一次微笑回应,都是对“礼”的践行与传递。正如“善行义举”能激发向善之心,这些日常的礼貌行为,同样能汇聚成推动社会文明的磅礴力量。
榜样引领涵养文明新风。要让“举止有礼”从“个人习惯”升华为“社会风尚”,离不开榜样的示范引领。我们可以挖掘身边的“礼貌达人”:比如坚持十年为邻居留门的退休教师,主动清理楼道杂物的社区志愿者,用礼貌用语化解矛盾的窗口工作人员……通过宣传他们的故事,让“礼”变得可亲可感、可学可做。同时,单位可建立“文明举止积分制”,将礼貌行为纳入考核;社区可开展“礼貌家庭”评选,让“德者有得”成为共识。当越来越多的人以“举止有礼”为荣,整个社会的文明水位便会悄然提升。
“礼”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更是现代文明的标尺。从“餐饮有礼”到“举止有礼”,从“出行有礼”到“上网有礼”,八礼的每一项都需落细落小落实。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举手投足”间做起,让“礼貌”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让“文明”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修养。如此,方能让“举止有礼”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遍地芬芳的文明之花。(漳州文明网 “漳州110”陈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