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林剑波
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十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莆田湄洲举行,其中8个分论坛有一半都关注到妈祖文化的数字化问题。妈祖文化数字化是指利用数据库、3D建模、VR/AR、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与妈祖文化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展示、传播和创新的全过程。它不仅是将妈祖文化“搬”到网上,更是通过数字手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近些年,数字化越来越流行。借助数字化技术,不少领域开发了为数众多的应用场景,如数字交通、数字教育、数字政务等,小到衣食住行,大至国家治理,几乎随处可见数字化的身影。
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适逢数字快速发展时代,妈祖文化资源整合与国际传播迎来新机遇: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全球妈祖文化大数据平台,可实现宫庙信息、文献影像等资源互联共享;二是通过数字化复原、多语种传播、文创开发增强文化体验,创新传承方式;三是平衡技术应用与文化本真,避免传承“空心化”。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作为妈祖故乡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莆田学院将妈祖文化传承弘扬融入办学使命,持续推进妈祖文化数字化、智能化研究。今年1月,莆田学院妈祖文化数智实验室成立,主要涉及两大核心项目:一是全球妈祖宫庙动态感知系统,已实现1.1万座宫庙的GIS空间定位,预计今年12月上线动态模块;二是AI数字人“小默”研发,已完成形象设计与动态捕捉,正在基于海量文献语料训练交互功能,将成为妈祖文化科普与互动的新载体。
大型文旅演艺《印象·妈祖》以妈祖生平事迹为线索,借助数控雾幕系统、数字吹纱矩阵、裸眼3D人屏互动、全息投影交互、AR增强现实等前沿“黑科技”,演绎妈祖助人济世的传奇故事,探寻妈祖信俗的精神根源。
在妈祖文化数字化过程中,青年力量不可缺位。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青年人的视野、创意和表达方式,是妈祖文化传承中宝贵的新鲜血液。近年来,不少青年作出了有益尝试,他们用AI动画演绎妈祖传说、用短视频分享宫庙见闻,让古老的文化变得很“潮”,也更容易被全球的同龄人所理解和接受。
眼下,妈祖文化数字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技术应用不深入、资源库建设滞后、文创IP开发不足等问题。未来,各方还需加倍努力,精益求精,将妈祖文化打造成可传播、可理解、可认同的全球文化IP,让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