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黄星榕
几场秋雨过后,厦门的晨风与暮色里添了几分寒意,而“民生温度”也在细微处不断提升:清晨,镇海路地铁口前,多辆餐饮车有序排开,为上班族和学生提供热气腾腾的早餐;午间,在同安区重点企业及周边工地的临时用餐点,摊贩们在划定区域内规范经营,一旁的污水收集桶、垃圾分类箱整齐摆放……
烟火气带来热闹景象与经济效益,而新的治理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允许适度外摆经营的同时,确保道路交通顺畅、市容环境整洁?如何在满足市民便利需求的同时,防范噪声、卫生等问题影响周边居民?
城市治理从来不是一刀切,追求绝对化的“有序”,而在于实现秩序与活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对待市井烟火气,简单的“堵”难以根治,且易引发矛盾,而科学的“疏”才是长久之策,其关键在于建立清晰公平的规则并确保精准有效的执行。
今年6月1日,《厦门市城市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正式实施,其中包括户外广告设施设置“五豁免”和优化营商环境“十允许”,针对户外广告、外摆经营、海报张贴等具体场景,体现了放宽准入、优化服务以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导向。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在于精细化。例如,在镇海路地铁口前的摊规点,起始位置设有清晰的告示牌,明确规定经营区域、时间、品类以及“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等具体要求。这种“划底线、给空间”的模式,有效引导商户从被动的管理对象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共建者,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不少摊主的感受很直观:“现在有了统一摊位可以安心经营,大家都自觉遵守规则,也想为保洁人员减轻一些负担。”这反映出,基于明确规则的治理,能够促进管理者与经营主体之间建立信任,形成良性互动。
让市井烟火气持续下去,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调和不同群体权利诉求的过程。因此,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至关重要。这意味着需要搭建由政府、商户、居民、物业等多方组成的协商平台,共同制定管理规约,形成互相监督、自治共管的长效机制。相关部门应通过定期的社区协商、线上征求意见等多种渠道,使各方诉求得到充分表达,从而凝聚共识,持续优化治理模式,使管理举措更贴民心、更具实效。
此外,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智慧化的技术赋能,是市井烟火气能够“洁而不乱、旺而有序”的重要支撑。合理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充足的公共卫生配套、科学的空间动线设计,是维系市容环境的基础。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如运用大数据分析人流量、智能调度管理资源等,提升管理效率。
一座真正具有吸引力与归属感的城市,既需要整洁亮丽的“面子”,更需要充满温情的“里子”。当市井烟火气与城市秩序相互包容、彼此成就,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承载人民美好生活的温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