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10月1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及文明乡风建设,中央精神文明办专职副主任胡凯红“点赞”了广东佛山顺德新人“红包折角返还”做法。许多广东网友留言说,此风俗在省内多地很常见,“红包过一下手、折个角,就是把祝福收下”。这个小小的折角,折去的是人情负担,留下的是纯粹祝福,更为移风易俗提供了生动范本,确实值得更多赞誉。
红包折角返还的智慧,在于重构了人情往来的核心价值。不可否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地方的婚礼红包已逐渐异化为“人情债”,金额多少成了衡量关系亲疏的标尺,随之而来的攀比之风让喜事变了味——有网友直言,每逢假期就会被密集请帖“包围”,单次随礼动辄数百上千元,人情负担越来越重。而顺德这对新人的做法跳出了这种怪圈:折角,代表收下祝福;返还红包,代表卸下负担。这种“讲心不讲金”的传统,既保留了红包承载祝福的文化内核,又剥离了其物质附加属性,让婚礼回归亲友相聚的本真,这正是其最值得弘扬的价值所在。
移风易俗要善于顺势而为,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事实上,顺德这对新人“折角返还红包”的习俗早有来由,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个体户在请柬上注明“勿带礼金”,而后逐渐成为地域风尚。放眼全国,这样的群众智慧俯拾皆是:福建南平有村子提出“一二三四五”约定:一是婚嫁娶随礼不超过100元;二是请客不超过20桌;三是一桌酒菜价值不超过300元;四是请客只请四类人群,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和战友;五是一生只请五次客(出生、结婚、乔迁、祝寿、丧事)。广东多地更有“红事一杯茶,白事一碗粥”“结婚种树作纪念”等创新实践。这些妙招之所以能扎根落地,关键在于源于群众生活、贴合实际需求,比生硬说教更具感染力。
移风易俗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而需像红包折角这样,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对顺德红包习俗这类好经验,既需要媒体挖掘传播,让更多人看到文明新风的可能性;也需要各地结合实际借鉴转化,推动移风易俗落地落实。
一个折角,见证着文明的进阶。唯有尊重群众首创、做好经验推介,才能让更多“折角红包”式的文明实践在神州大地生根开花。当更多地方学会从群众智慧中汲取力量,移风易俗必将从“盆景”变“风景”,让人情往来更温暖,让社会风气更清朗。(中共南平市委文明办 吴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