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当“村BA”的欢呼声回荡在乡村球场,当移风易俗的新风拂过田间地头,当非遗工坊里的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如今的中国乡村,正以文明乡风为笔,描绘着物质富足与精神丰盈共生的新图景。国新办聚焦文明乡风建设的发布会明确传递出一个核心信号:文明乡风不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软实力”,更是关乎亿万农民幸福感、守护中华文化根脉的“硬支撑”,其重要性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进程中愈发凸显。
文明乡风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金钥匙”,为乡村和谐稳定筑牢根基。长期以来,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不仅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更滋生了邻里矛盾、家庭纠纷,成为乡村治理的“堵点”。文明乡风建设以移风易俗为突破口,通过健全协同机制、修订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将“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治”相结合——既明确彩礼限额、宴席标准等“硬约束”,又通过村民议事化解“软矛盾”,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这种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治理方式,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心理与经济负担,更重塑了乡村的人际关系与价值共识,让乡村治理从“管得住”迈向“管得好”,为乡村和谐稳定注入持久动力。
文明乡风是激活乡村文化基因的“催化剂”,为中华文化传承守住根脉。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与“活载体”,从黄河流域的农耕智慧,到遍布各地的非遗技艺,从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到乡土建筑里的民俗记忆,每一处文化符号都承载着民族的根与魂。文明乡风建设并非简单的“文化复刻”,而是通过“村字号”文体活动、非遗工坊、村史馆等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村超”“村BA”让体育成为连接村民的纽带,民俗展演让老手艺走进年轻人的视野,村史馆让乡土记忆有了“安放之地”。这种“活化传承”的模式,既避免了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失根”,又让年轻一代重拾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让中华文化的“根”在乡村沃土中深深扎下,“魂”在文明新风中代代相传。
文明乡风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加速器”,为农民精神富足注入动能。乡村振兴不仅是“钱包鼓起来”,更要“脑袋富起来”。当农民告别“酒桌”“牌桌”,走上“舞台”“看台”,当“村BA”的呐喊取代赌博的喧嚣,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变成增收的“新门路”,文明乡风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精神面貌:它让农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文体活动中收获快乐,在文化创造中实现价值;它让“文化+产业”成为新路径,非遗工坊带动就业、特色民俗吸引游客,既富了农民的“口袋”,又满了农民的“脑袋”。这种“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双重提升,正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要义——文明乡风为乡村注入了“精气神”,让农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既有“金山银山”的获得感,更有“乡风文明”的幸福感,真正实现“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的振兴目标。
从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到各地蓬勃开展的文明实践,文明乡风建设正在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精神文明接力”。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子工程”,而是需要久久为功的“民心工程”——既要政府搭建平台、做好引导,更要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让每个人都成为文明乡风的“践行者”与“传播者”。唯有如此,文明乡风才能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让乡村不仅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更成为承载文化记忆、充满精神活力的“乐土”,为乡村全面振兴书写出更有温度、更有厚度的时代答卷。(同安区委文明办 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