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岁岁重阳承载着中华儿女对长辈的敬重、对传统的坚守。这一古老节日从未因时光流转而褪色,反而以敬老孝亲为核心,成为文明传递的重要载体,为营造社会文明新风尚注入不竭力量。在新时代语境下,弘扬重阳敬老精神,既是对文化根脉的赓续,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涵养文明风尚的必然选择。
敬老孝亲是重阳节浸润千年的文脉基因,为文明传递筑牢根基。从《礼记・月令》“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制度关怀,到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绵长牵挂,重阳节始终将“敬长”“孝亲”刻入文化肌理。古人以登高寄思念、以菊酒表孝心,将对长辈的敬重融入节日仪式,这种精神历经千年传承,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如今,我们仍会在重阳为老人添置冬衣、陪长辈闲话家常,看似朴素的举动,实则是对古老文脉的接续——每一次节日里的问候,都是文明基因的悄然传递;每一份对长辈的关怀,都是文化根脉的默默滋养。正是这份代代相传的孝心,让文明有了厚重的历史底色。
敬老实践是重阳节精神的鲜活表达,为文明传递注入活力。重阳节的意义早已超越“登高赏菊”的表层仪式,转化为遍布社会的敬老行动。社区里,“银发课堂”上年轻人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帮长辈跨越“数字鸿沟”;家庭中,子女带着父母重走儿时路,听长辈讲述岁月故事;街道旁,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去重阳糕,用陪伴驱散孤独。这些实践让敬老孝亲从传统仪式变为日常温暖,让文明传递有了具体落点,更让社会新风尚有了可感可触的温度。
敬老孝亲融入社会治理,为文明新风尚提供长效保障。文明风尚的养成,既需情感引领,更需制度支撑。如今,重阳节的敬老精神正逐步融入社会治理体系:政府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医疗、文娱服务;学校开设“敬老主题班会”,将孝亲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企业推行“弹性探亲假”,为员工尽孝创造条件。这些举措让敬老孝亲从“节日倡导”变为“日常常态”,从“个人选择”变为“社会共识”。上海某街道建立“邻里互助养老档案”,年轻住户与高龄老人结对,日常帮买物资、定期上门探望,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互助模式,让敬老精神成为社区文明的底色。当制度保障与情感自觉相辅相成,文明新风尚便有了持续生长的土壤。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一节日的价值,从来不是短暂的登高赏秋,而是以敬老孝亲为纽带,让文明在历史与现实中流转,在个人与社会间扎根。从千年文脉的传承,到当代实践的创新,再到社会治理的守护,重阳敬老精神始终是社会文明新风尚的精神坐标。唯有将这份敬意融入日常、化作行动,方能让文明之光照亮每个角落,让和谐风尚浸润整个社会。(福州文明网 王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