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近年来,漳州以民生需求筑基、以治理凝聚创建合力,将文明城市建设的“大蓝图”和城市建设治理的“微单元”相融合,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内涵式发展,持续走出一条“精而暖”的文明城市建设之路。

漳州古城修文路 沈昊鹏 摄
在迭代更新中铸品质之城
城市发展要注重留住记忆、记住乡愁。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着力在城市改造中,既留住“古早味”又解决“老大难”。漳州通过滚动式体检和地下管网普查、历史资源普查等专项行动,全面摸清漳州古城房屋、设施、土地等资产资源底数,将需求最迫切、资源盘活潜力最大的区域分为4大类更新单元,形成住房安全、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历史文化保护等问题清单,通过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留住“九街十三巷”的时空肌理、打造出“十一馆二中心”的风貌,与唐宋子城历史文化街区遥相呼应,并以优秀文化活态传承反哺当地居民收入。芗城区立足漳州古城、林语堂文化旅游区等特色载体,深挖非遗富矿,通过常态化展演让传统技艺“走出深闺”,并着力孵化文创产品与特色IP,为城市文化注入新活力。活态传承做法入选住建部首批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实现存量资源的价值提升。

改造后的群裕小区 沈昊鹏 摄
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需要的是“铁腕拆违”的魄力、“绣花管理”的精细、“久久为功”的坚守城市的舒适和温暖便在这些细微处生长。五年来,漳州在古城香港路与台湾路,将破损的闽南红砖墙修旧如旧,更沿着巷道铺设透水砖、增设智能感应路灯;在龙文区同昌巷,原本杂乱的“蜘蛛网”管线全部入地,墙面则用剪纸艺术呈现本地民俗,连垃圾桶都定制成“水仙花”造型。数据显示,90%以上片区实现“文化识别度”与“民生便利度”双提升,部分老巷游客量年均增长40%,游客停留时间从15分钟延长至40分钟,“古早味”正转化为“新流量”。漫步长泰经济开发区,充满活力的“紧凑感”扑面而来:兴泰湖公园的碧波与聚牛山的绿意,是周末亲子时光的“标配”;幼儿园到中学的全龄教育链,为孩子们营造稳定成长环境;家门口的中医院,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一个高效便捷、功能复合的“15分钟生活圈”已然成型。正如来漳十余年的张美娇所说:“在这儿既能安心工作,又能舒心生活。”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为了帮助市民群众圆梦安居,漳州市着力推动“住有所居”升维为“住有优居”。累计投入1367亿元,完成城建项目2956个,开工建设各类安置房4.5万套、保租房3000套,长福、通源等片区创新实现“跨区现房安置”。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846个,漳州累计修缮建筑2846栋,495部电梯贯通“垂直民生”,117处休闲广场激活社区活力。全力推动路网、水网、管网、绿网建设,新改扩建市政道路513公里、绿道572公里。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1万个,将低洼易涝的城中村改造为滞洪区公园,新增水域3820亩,并利用城市闲置地等“留白空间”,打造出256个小巧精致的城市特色口袋公园,成功盘活多块低效用地,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幅提升,受惠居民逾10万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收集率、道路面积率等数据均位居全省前列,市民在文明城市创建细节中感知文明力量、共享文明成果。

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航拍 沈昊鹏 摄
在为民服务中绘幸福图景
从“管理本位”到“服务本位”,从“分散办理”到“一网通办”,漳州一步步将“舒心”理念融入群众生活。
漳州依托现有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基础,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智慧城管项目建设,将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17个方面及146个处置单位纳入综合管理,直击城市管理各领域痛点难点和治理顽疾,实现数据“一网联通”和行业“智能监管”,着力提升新老城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为方便群众生活,漳州以“用户思维”重构政务服务,实现了从“群众追着部门跑”到“部门围着民生转”的转变。通过一表申请、“一网通办”、联合踏勘、限时接入,将供水、供电、供气业务领域的14个相关办理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并联审批,把申请材料从最多83份精简至23份,办结承诺期限从46个工作日压缩至17个工作日,实现零跑腿、零排队,一键三连、线上办结。还将“暖心”服务融入细节之中,例如:市行政服务中心的母婴室配备有温奶器、消毒器等便民设施,在无障碍通道设置盲道和语音提示;在企业服务专区提供“方言窗口”,并针对企业需求推出“政策计算器”“免申即享”清单,让老年企业家沟通更顺畅、办理更顺利;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跨域通办”专窗,可直接办理厦、泉等周边城市的200余项业务,省时又省力。

新建成的西湖生态园儿童游乐园 沈昊鹏 摄
在共治共享中凝聚创建动能
“以前楼上漏水躲着不见面,现在在长廊泡壶茶,问题说着说着就解决了。”龙文区锦绣社区的“近邻党建文化长廊”,是居民常挂在嘴边的“幸福地标”。近年来该社区通过长廊“板凳会议”解决的矛盾纠纷约40起,从宠物管理到电梯加装,件件都透着“漳州温度”。当前,“共建共享”形式正在催生漳州城市发展更深层次的新变革,在龙海区,“银发智囊团”的老同志参与老旧小区规划,让适老化设计更接地气;在长泰区,“乡亲理事会”推动古村落保护,让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在漳浦,“渔民议事会”助力滨海旅游提质,让“靠海吃海”有了新路径。
今年1月份,漳州市创新推出“金点子”线上线下征集活动。“漳州通”政务APP的“我爱漳州·人民城市人民谏——金点子”征集活动页面,市民群众提出的涉及各领域的建议,汇聚成城市治理的“智慧池”,例如“建议小区增设电动车充电桩”“希望公交站向社区延伸500米”等群众关切问题相继得到解决。在线下的征集活动座谈会上,市民提出希望能在漳州古城增设便民洗手间并改善洗手间环境,该问题经市城管办召集有意愿的商户共同成立“便民洗手间联盟”,充分利用沿街商铺资源缓解“如厕”难题。
在“我爱漳州·人民城市人民谏——金点子”征集活动座谈会上,一些市民提出希望能在漳州古城增设便民洗手间并改善洗手间环境。会后,市城管办第一时间联动相关单位,召集有意愿的商户共同成立“便民洗手间联盟”,充分利用沿街商铺资源缓解“如厕”难题。
据统计,全市33个特色“小长廊”累计开展议事活动820余场,解决停车、绿化、养老等问题1600余件,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从改造前的35%提升至78%。“金点子”征集活动触达目标人群964.7万人次,累计收集2130条市民建议,其中1902条落地见效、428条加速转化为惠民举措。从骑楼下的非遗壁画到长廊里的议事茶桌,从线上的便捷服务到“金点子”的智慧碰撞,以往“政府干、群众看”的局面正在转变为“一起想、一起干”的文明城市发展新模式。漳州从城市配套的“精雕细琢”,到政务服务的“换位思考”,共治共享理念走进千家万户。(漳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