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跨越山海,遥相辉映。在东海之滨福建福州,英雄的故乡,有座林则徐纪念馆;在西北边陲新疆伊犁,180多年前他流放的地方,也有座林则徐纪念馆。
丝路同源,闽疆同在。今年是林则徐诞辰240周年,也是林则徐南疆勘地180周年。10月14日至23日,在第九批福建援疆干部的陪同下,“重走林公路,弘扬援疆情”采风活动组织历批次援疆干部代表重返新疆。一行人从福州出发,前后踏访鲁木齐市、吐鲁番市、伊犁州的伊宁市和昌吉州的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吉木萨尔县、木垒县、奇台县等地,一路追寻林公足迹,行程上万公里,福建日报记者随同采访。
10月16日,伊犁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塑像。
10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福州路的犁林则徐纪念馆。大门口,巍然的林则徐塑像身披斗篷,凝神眺望,在他的余光注视下,我们缓缓步入精神的圣殿。
纪念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展厅内陈列的照片、实物等有2000多件。“迫于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恫吓,道光帝将领导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革职遣戍,”在讲解员的娓娓讲述中,历史的颗粒度逐渐清晰如昨,“1842年8月11日,大病初愈的林则徐,在两个儿子的搀扶下,从陕西西安继续上路,乘坐马车,风雪兼程,历时122天,于12月10日抵达西北边陲伊犁将军驻地惠远古城。”
10月16日,采风团踏访伊犁林则徐纪念馆。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常谊谊 摄
在伊犁,林则徐留下了“林公渠”的故事。他捐资承修惠远古城东阿齐乌苏大渠渠首工程,以衰病之身亲临工地,昼夜督修,历时四个月,修成六里渠首。渠道畅通后,引喀什河水灌溉田地十余万亩,推动民屯大发展。
10月15日,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道林坎儿井文化传承区,记者见到了入选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吐鲁番坎儿井。地面上立着一个个竖井,型似土坑,走入地下,渠道通流,水声潺潺。
10月15日,吐鲁番五道林坎儿井的“林公井”。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常谊谊 摄
坎儿井,是当地人开发的一种水利设施,意思是“流水的井”。林则徐为这一古老的工程、伟大的创造所惊叹,将坎儿井加以改进,并推广到新疆多地,为农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新疆百姓又把林则徐改良后的坎儿井称为“林公井”。
昌吉州木垒县草原坎儿井地下设施。
在三年零两个月的日子里,林则徐忘却个人际遇、不计个人得失,兴修水利、垦荒屯田、推广技术、巩固边防、维护民族团结……因此,新疆还流传着“林公车”“林公林”“林公称”的传说。
在山巅放歌,在溪谷打拼。虎门销烟堪称禁毒先驱林则徐的高光时刻,谪戍新疆则是他非凡一生的至暗时分。不过,身处逆境,不甘沉沦,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以“爱民如保赤子”的深情,在辽阔的天山南北,留下深深的足迹和炽热的行吟。
福建首批援疆干部曾金栋谈林公精神。
1843年,邓廷桢解除流放准备东归,林则徐送别好友时曾赋诗:“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林公是矗立在祖国边疆的一座丰碑,如今在他身后,新疆儿女用处处可见的“林公像”作出回答。
10月18日,昌吉州玛纳斯县乐土驿镇驿站,林则徐西行时路过这里。
在玛纳斯县乐土驿镇驿站博物馆、在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在乌鲁木齐市红山公园、在昌吉市昌吉小吃街……林则徐当年驻足的地方,或立塑像,或刻浮雕,或设展览,各族人民用不同的方式铭记他、感怀他。
漫漫关山、茫茫霜雪。这些印记,犹如一盏盏灯火,闪耀着智慧和温暖的光芒,穿越时空,映照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