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南平
文脉传承:青山绿水古韵长 绵延不绝奔流远
//wmf.fjsen.com  2025-10-2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今年,第四届考亭论坛于10月18日至19日在南平市举办,作为“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考亭论坛将举行“琴书五十载”朱子古琴专辑发布、朱子祭祀典礼、南平市“朱子杯”诗词大会总决赛等配套活动,进一步展示朱子文化的魅力,展现闽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南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南平市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4—2026年)”,制定《南平市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规划》,逐步构建以朱子文化为引领,以生态文化为基础,以闽越文化、建盏文化、建本文化、茶文化、书院文化等为主体的闽北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品牌体系,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

借智借力 打造文化研究阐释高地

今年3月,第二届武夷论坛在武夷山举办,以“文明互鉴与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为主题,通过主论坛引领、四地分论坛协同模式,举办中华文明讲坛、“中华文明与两岸融合”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朱子文化的时代价值。第二届武夷论坛的成功举办,深度阐释了“两个结合”,为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注入思想力量,提升了南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近年来,南平系统化推进闽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与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达成长期协作共识,深化与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交流合作,高规格、高水平办好考亭论坛、武夷论坛,组建考亭书院学术委员会,建立国际儒学联合会朱子研修基地、中国侨联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成立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研修基地和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中华文明两岸高端学术研学坊”,打造“一论坛、一讲坛、一课堂”联培联讲联研品牌。截至目前,“中华文明讲坛”已连续开展24讲,“中华文明课堂”已连续开办17期,发布《生生之道:中华文明宇宙观》等两项重要成果。同时,借助考亭论坛、武夷论坛的举办,形成了一系列学术成果——编撰出版《考亭论坛专辑》《朱子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弦诵悠长——南平书院古今》《南平市优秀传统文化概述》等30余项学术专著与文化书籍,完成《朱子理学与光泽》《朱子迹说——朱子的足迹、事迹、心迹》《朱子学与中国精神演进研究》等专著和书籍的编纂工作。

与此同时,南平市依托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等机构,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充分提炼闽北文脉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艺术传统等,先后完成“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国家级和省级社科研究项目28个;课题《赓续书院文化激活时代精神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与思考——以新质生产力为视角》成为2025年福建省社科强省建设百名专家调查研究资助项目。

多措并举 促进文脉活态传承

以花为媒,以文会友。今年4月14日至5月13日,由北京市景山公园管理处和南平市文旅局联合主办的“南北一线牵·非遗共芳华”南平非遗展及非遗展演体验活动在北京景山公园举办,作为景山公园牡丹文化节的重磅活动之一,以“静态展陈+活态传承”的创新形式,为广大市民游客呈现一场南北文化交融的非遗盛宴。

在观德殿内,建盏、大口窑青白瓷、建阳建本等110件珍贵非遗实物陈列其中,向来往的北京市民和游客诉说着闽北千年的技艺传承。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们一边展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宋代点茶技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拉坯)等非遗项目,一边指导游客参与体验建盏、建本等非遗工艺,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近年来,南平市积极推动闽北非遗走出去,茶、建盏、剪纸等非遗项目亮相世界汉学家大会、北京景山公园南平非遗展、“武夷天山行,非遗进木垒”等大型活动。同时,以活动为抓手,各县(市、区)积极举办非遗体验活动,融入百姓生活——

延平区举办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活动现场展示面塑制作技艺、延郡末茶点茶制作技艺、茶洋窑制作技艺、凤咮砚制作技艺等,吸引众多市民关注。

浦城县文化馆举办“2025年‘山水福韵·丹桂飘香’文化艺术周暨迎国庆·贺中秋‘匠心剪影·琴韵悠长’非遗专题展”,聚焦国家级非遗浦城剪纸的独特魅力,展现浦城地域特色与人文底蕴。

建瓯市在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举办“2025建州古城新春妙会嘉年华”,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建瓯挑幡展演、伞技展示、宋式点茶体验、建州拓印实践及国风NPC互动等活动,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参与,让非遗项目在古城街巷中焕发新生。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湛卢书院举办君子六艺、松溪版画、非遗漆扇等体验活动,多样活动让游客在动手实践与文化熏陶中,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

此外,南平市积极开展闽北特色文化“双创”行动,运用现代科技、潮流文创等方式,推动建盏建本、剪纸、版画等闽北经典文化产品的创意表达、现代表现,支持朱子、宋慈、柳永等闽北历史文化名人的“虚拟人”“数字人”研发及场景运用,鼓励各地打造代表闽北文脉的数字文化IP,构建具有高辨识度的传统文化IP矩阵。目前,已打造出“松溪福宝”、“卡通朱子”、傩舞“小昭”“小舞”等一批IP形象,推动IP系列文创作品不断涌现。其中,“卡通朱子”通过线上图片、视频、动漫等产品的制作和传播,以及线下活动和项目打造,推动“卡通朱子”系列传播量突破3.5亿次,带动相关文创产品热销。

在做好传承弘扬非遗的同时,南平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也没有落下,编纂《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鉴》,并以此为基础,搭建“文化南平”微信小程序数字化平台,建立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84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2297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名录体系;建立市级非遗传习所33个;推动成立市、县两级非遗保护协会,通过“制度+人才+平台+活动”四维联动实现文脉延续;加快完善文化特派员工作、管理、服务、激励机制;支持各地改造提升一批乡村文化礼堂,相继打造出龙昌桥、考亭古街、铁井栏等非遗集市、非遗街区。包括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包括政和县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内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同时,南平市持续实施闽北文脉赓续传承行动,全面推进朱子文化“六进”工作,打磨提升“朱子四礼”,武夷山市“传承朱子婚礼文化 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入选全国移风易俗优秀创新案例。

以文化人 打响书院文化品牌

“在寒泉精舍收获非常大,我想,今后我们可以把朱子的孝道文化、朱子家训等等,都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来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授课老师以丰富史料与精美复原图为基础,系统梳理了从商周深衣到明清古服的演变脉络,这场讲座让我见识到了古人是如何用服饰将社会伦理与工匠智慧凝结在方寸丝缕之间,真正理解了‘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这句话的深意。”

“这次培训班为我们讲解了一些朱子理学的内容,对于我们思政教师在日后的教学当中,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能够持续来参加,我相信不仅是在个人修养提升上,在我们的日后教学上也是受益匪浅的。”

……

8月12日至17日,“山长带你读朱子”系列活动——2025年南平市中小学国学暨大思政课师资高级研修班在建阳考亭书院举办,来自各县(市、区)的150位中小学教师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通过礼仪体验、国学讲座、现场教学等形式,跟随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学者,深刻领悟《史记》的历史智慧、《唐诗》的家国情怀,以及朱子“格物致知”的深刻内涵,了解古代服饰的审美意蕴、中医典籍的生命哲学,课程既见学术高度,又接教育“地气”。

今年以来,南平市已开办《小学》《近思录》系列导读讲座共计21场,邀请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中华朱子学会秘书长高海波等主讲,陆续推出书院文化系列短视频30个,并在“学习强国”“喜马拉雅”读书平台连载播出,推动古书院的现代功能重塑,进一步涵养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福建南平:赓续书院文脉 激活时代精神》入选全国“建设城市文明 增进人民福祉”论坛发布的城市文明建设优秀案例,为全省唯一。

为深入推进书院文化建设,南平市创新南平市书院联盟工作机制,实施南平“书院文化”品牌打造工程,修复修缮15所,打造书院文化集中展示区和研学线路,探索推行“书院+研学”“书院+文旅”“书院+文明实践”模式,推动非遗、民俗文化、礼仪文化进书院。同时,支持各地重点打造1-2个书院,目前各县(市、区)均已建立至少1个书院。其中,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围绕寒泉精舍、云庄书院两所书院,通过“文化体验+研学教育+文明实践”融合模式,传承书院文化,延续文化脉络,培育文明乡风,寒泉精舍被中国朱子学会授予“朱子孝道研学基地”,被武夷学院授予“实践教学基地”等。

与此同时,南平市大力推进“书香南平”建设,建成国家级智慧图书馆示范基地,打造104个公益书吧、66所城市书房、78处新型阅读空间;创新开展朱子文化主题“开学第一课”“朱子文化小小讲解员”等品牌系列活动,精选23个“朱子文化进校园”优秀教案在全市推广,覆盖全市师生40万余人。朱子文化中小学(1-9年级版本)通俗读物《朱子文化》已出版,《朱子十讲》《朱子百题》作为高校的朱子文化实验教材首次进入校园。建阳区“建本之乡”全民阅读体系构建项目获评中宣部2023—2024年度全民阅读优秀项目,为全省唯一;建阳区入选教育部2024年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区域优秀案例名单。

守正创新 延续城乡历史文脉

在延平区峡阳镇,居民的一天是从早市开始的,在重新打造过的峡阳市集里,瓜果蔬菜、肉蛋鱼虾应有尽有,干货区、水产区、豆制品区等分区让市集井井有条。

峡阳镇改变的不仅是一个市集。2024年,峡阳镇积极争取福建省住建厅闽台乡建乡创样板集镇项目,在省、市、区各级政府统筹协调下,邀请台湾设计团队,围绕提升镇区人居环境、打造惠民公共空间、提升农房建设品质、挖掘乡土文化、培育产业增收等方面进行集中打造。

如今,改造后的峡阳镇焕然一新——整洁有序的市集,宽敞美观又不失古韵的主街道,既是喜宴活动场所,又是居民休闲娱乐场所的文昌阁乡宴中心,摇身一变成为镇区学生研学空间的土库学堂……“全新升级”的古老建筑,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也让古镇逐渐成为周边游客的“打卡点”。

近年来,南平市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为抓手,以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引进一批优秀台湾青年建筑师团队,在延平区峡阳镇、建阳区后畲村、政和县锦屏村、稠岭村等国家级传统村落等19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开展陪伴式设计服务,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延续。同时,推动各地以文化赋能激活乡村振兴,依托丰富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打造“崇仁逸境历史文化风貌区”等文化展示示范点,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南平市将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脉络的研究与梳理,在严格保护、活态传承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非遗文创的开发与推广;同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以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闽北日报记者 严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