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勤俭节约是刻在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生存智慧,是贯穿古今的社会治理良方。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节约战略”纳入发展框架,中共中央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更以刚性制度为全社会树立标杆。节俭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资源管理,更是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需从国家治理、文化传承、社会动员三方面协同发力,让节俭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以制度约束筑牢节俭防线。党政机关作为社会治理的枢纽,其节俭实践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当前,部分单位仍存在“隐形浪费”现象:办公耗材重复申领、会议材料过度印刷、公务用车管理粗放等。对此,需构建全链条监管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经费使用透明化,例如建立电子台账系统,实时监控办公能耗、采购支出等数据,对超标的部门自动预警;另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尝试将节俭成效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对铺张浪费行为实行“一票否决”。
以文化浸润培育节俭自觉。节俭不仅是行为准则,更是代际传承的价值认同。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七千年前的稻谷碳化物,先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敬畏之心跃然可见;明代《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训诫,至今仍在民间传颂。要通过开展节俭教育、光盘行动、劳动实践等方式,督促日常习惯养成,把传承节俭文化常态化,贯穿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勤俭节约成为内在修养、良好家风。
以社会共治构建节俭生态。节俭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多方协同。在立法层面,《反食品浪费法》实施后,一些餐饮企业推出“智慧餐盘”系统,通过称重计费使厨余垃圾减少70%;公益组织可建立“闲置物品流转平台”,推动衣物、书籍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媒体应减少“炫富式直播”,更多传播“变废为宝”“绿色低碳生活”等正向案例。这种多方联动既破解了“个人节约难抵系统浪费”的困局,又创造了绿色发展的新增长点。
从古至今,节俭始终是文明存续的关键密码。当制度约束成为常态、文化认同融入血脉、社会协作形成合力,勤俭节约便不再是抽象的道德倡导,而是转化为可操作、可量化的文明实践。这要求每个人既要做节俭的践行者,更要当创新的推动者,让节俭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结出更丰硕的果实。(涵江区委文明办 张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