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厦门
厦门:守护洁净清新 擦亮文明窗口
//wmf.fjsen.com  2025-10-20 来源: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一座现代化智能公厕,坐落于翔安区南部新城路边。厦门市环卫中心 供图

公厕管理人员严格按照作业流程进行精细化保洁。厦门市环卫中心 供图

“走遍了全国大半城市,只在厦门遇到如此的细节!这是这个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体贴与信任。”2025年,一对退休夫妻的旅居分享意外“走红”——他们将厦门列为旅居首选的细节之一,是这座城市的公共厕所。走进厦门街头的环卫公厕,最先感受到的是无异味的清新空气,目光所及洁净锃亮,洗手台、地面不见污渍,免费卷纸也贴心配齐。

这份舒适背后,有实时更新的厕位引导屏、自动运转的消杀设备在默默支撑,用科技守护便捷与洁净。这正是厦门推动公共配套服务向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转型的实践,让公厕从功能性设施,蜕变为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

精细化管理

细节控

筑牢服务品质根基

在关于厦门的评价中,不少游客由衷感慨:“厦门的公共厕所从细节上诠释了文明城市的形象内涵。”

厦门在公厕建设与管理中,确实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细节控”。通过科学规划合理优化公厕布局、严格落实公厕建设标准、加强公厕工作人员管理等措施,确保公厕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构建全链条精细化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品质,让公厕褪去“脏乱差”的标签,实现“华丽变身”。

在管理标准上,厦门为每座环卫公厕配备专属管理员,对日常保洁、设施维护、消杀除臭等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从无障碍通道是否畅通、应急铃能否正常响应、照明灯具是否明亮,到洗手池、地面、厕位等区域是否无污渍、无异味,均被纳入标准化检查清单。

在空间布局与设计上,厦门坚持“因地制宜、景厕相融”。在确保公厕分布与人口密度、人流需求相匹配的基础上,各区结合地域特色打造“一厕一景”:海沧区沿海公厕采用现代科技风,生活区公厕主打温馨居家风,工业区公厕则以简约大气风格呼应周边环境;环东浪漫线旁的公厕把海风与绿意融入如厕体验;园博苑珍树林公厕通过造景与“园博苑八景”主题彩绘,将雅致园林意境搬进公厕;海沧湾公园的“城市服务空间”更是突破传统,在提供如厕功能的同时,增设行李暂存、应急充电服务,让公厕成为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城市节点。

从“专人专管”的标准化作业,到“一厕一景”的特色设计,厦门以精细化管理让公厕成为街头巷尾的“风景线”,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更让市民游客感受到城市管理的温度。

智慧化赋能

新科技

让环境更洁净

积极引入智能设备与技术,推动公厕从“人工保洁”向“智慧环卫”升级。近年来,厦门以科技手段解决清洁效率、环境监测、应急保障等核心问题,让公厕环境更洁净、服务更高效。

在清洁与引导环节,智能系统成为“得力助手”。全市智能公厕均配备LED智能引导屏,实时显示男女厕位空闲数量,避免市民盲目等待;厕位门板搭载感应冲水系统,使用者离开后自动启动冲水。翔安区、海沧区更率先试点投入智能保洁机器人,如厕人员离开后,机器人会沿预设路线开展“地毯式清洁”,涵盖高压冲洗、擦拭吸干、杀菌消毒全流程,不仅提升清洁效率,更解决了地面水渍、卫生死角等难题。

在环境与应急保障上,科技手段也大展身手。新建公厕普遍安装排风系统与除臭装置,搭配氨气、硫化氢等气体智能监测设备,一旦指标超标便自动启动净化程序,确保空气始终清新;部分公厕引入泡洗式生物抑菌技术,从源头减少异味产生。针对突发停电问题,部分公厕加装智能储电系统,断电后可自动切换供电,应急保障照明、排风、冲水等基础功能连续运行5至7天。

智能化措施的落地,让公厕环境更洁净、服务更贴心,也为市民游客营造了更安心、舒适的如厕环境。

人性化服务

真便民

传递城市温暖

厦门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公厕建设的核心理念,从“找得到、用得好、有温度”三个层面,构建覆盖全人群、全场景的便民服务网络,让公厕传递城市关怀。

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公厕近2000座,建成区平均每平方公里4.59座,基本形成“15分钟如厕圈”,且各区环卫公厕均实现24小时免费开放。作为人流密集的主要旅游街区,中山路商圈组建“爱心公厕”联盟,商家张贴“共享卫生间”标牌对外开放,有效补充了公厕资源;热门景点与商圈增设线路引导图,标注公厕位置与距离,让游客游览得更安心;老城区深巷内的公厕则采用地图式指引牌,配合二维码导航,市民游客可以“按图索骥”;“i厦门”App开通了“环卫公厕导航”功能,支持一键导航;在部分大型公厕内部,还设置了分流导航图,高峰时段引导人流前往周边空闲公厕,缓解排队压力。

聚焦特殊需求、细化便民细节,厦门也不断提高公厕的使用舒适性。在每座环卫公厕的入口显眼处或男女厕入口的公共区域,均配备免费厕纸,急人所急,解人所难;部分公厕还试点安装了物品遗留提醒架与挂钩,若使用者离开时置物架仍有物品,感应设备自动通过广播发出提醒,减少物品遗落风险;部分公厕更设置了第三卫生间,配备儿童坐便器、婴儿护理台、紧急呼叫按钮等设施,部分第三卫生间升级为电动门,轻触屏幕即可自动开关锁,极大便利轮椅使用者与带婴儿车的家长;部分公厕还引入智能自动救助系统,使用者可以主动按下呼叫器求助,若长时间未开门也会触发自动报警,筑牢安全防线。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公厕融入“爱心驿站”功能,如翔安的鼓岩社区公厕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息、饮水、加热餐食等服务——夜幕下,户外劳动者们在“爱心驿站”加热晚餐、倒杯热水的场景,成为城市温暖的缩影。在海沧城区各环卫公厕还设有休息室、淋浴间、厨房等,在公厕环境改善的同时,也为管理员创造了更优质的工作条件,实现“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双向关怀。

如今,厦门的公厕已不再是单纯的功能性空间。从精细化管理巩固品质、智能化技术提升效率,到人性化服务传递温度,这些洁净清新、智慧便民的公厕,正以“小窗口”展现“大文明”,成为厦门城市治理能力的生动注脚,也为市民游客的美好生活增添了更多幸福感与获得感。(厦门日报记者 柯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