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游客如织的阳光夜阳。晋江市委文明办 供图
当暮色为阳光社区披上柔和的外衣,晋江青阳街道阳光社区江声路与金光路交汇处的阳光夜市便准时苏醒。这条双侧全长仅1公里的街区,如今已是人声鼎沸、香气四溢的“福建省级美食街”,可谁能想到,2006年时,这里还只是一片零散分布的摊贩聚集地。从无人问津的街头角落,到拥有365个摊位、日均客流量1.5万人次的“晋江必打卡点”,阳光夜市不仅见证了自身的华丽蜕变,更成为阳光社区城市更新中最具烟火气的“活力符号”,书写着民生与治理交织的温暖故事。
夜幕下的盛宴:烟火气里藏着众人偏爱
夜幕下的阳光夜市,是一场舌尖与感官的盛宴。滋滋作响的烤肉在铁板上跳跃,金黄酥脆的闽南小吃散发着诱人香气,摊主们热情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与熙熙攘攘的人群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热闹的“夜经济交响曲”。
外地游客小麦同学第一次来就被这里的氛围深深吸引:“朋友强烈推荐我来,这里不仅美食多,环境还特别干净,以后有机会一定还来!”本地市民吴女士更是夜市的常客,她笑着说:“比起路边摊的灰尘,这里环境好多了,逛着舒心。”而摊主刘诗意口中“排队一年多都难抢的摊位”,更是直观地印证了夜市的火爆——稳定的人流量,成了每一位摊主安心经营的“定心丸”。
治理的巧思:三级联动破解“无序难题”
这份令人羡慕的“火爆”,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藏着市、镇街、社区三级联动的治理巧思。2019年以前,自发形成的夜市也曾陷入“无序经营、卫生杂乱”的困境:流动摊贩随意占道,垃圾遍地都是,油烟乱排现象严重,不仅影响了居民生活,也让夜市的口碑一落千丈。
为了留住这份珍贵的烟火气,又守住城市的文明味,青阳街道主动牵头,联合公安、城管、交警、市管所与阳光社区,共同组建了夜市管理领导小组和夜市管理办公室,一套“严管+厚爱”的管理体系就此落地生根。
严管立规矩:“12分制”守住文明底线
每天傍晚,当天边的晚霞还未完全褪去,青阳街道综合执法队与社区巡逻队的工作人员便会准时出现在夜市的各个角落。“老板,口罩要戴好”“摊位上不能抽烟,要保持环境整洁”,一句句细致的提醒,成了规范经营的“日常课”。更具约束力的是“12分制”管理——卫生不达标、油烟乱排放、违反经营秩序等行为都会被扣分,每年累计扣满12分将被强制退市。“刚开始也会觉得严格,但慢慢发现,规范了大家才愿意来,生意反而更好了”,刘诗意的感受,是众多摊主的共识。
厚爱暖人心:细微服务撑起“安心伞”
在“严管”之外,社区更用“厚爱”为摊主们撑起了一把“安心伞”。为了避免因产品同质化引发恶性竞争,夜市专门制订了《摊商产品变更审批条例》,摊主若想调整经营内容,需先向夜市办提交申请,经审核通过后才能实施,这一举措有效保证了夜市业态的多样化,让游客每次来都能有新的体验。
为了守住“干净”的口碑,社区不仅为每个摊位配备了专用垃圾桶,还引导摊主养成“收摊先扫一遍”的好习惯,同时额外安排保洁人员进行二次清扫。“我们自己扫完,社区工作人员还会再细致清理一遍,这条街的卫生肯定差不了!”摊主们的话语中满是自豪。针对夜市入口多、人流复杂的问题,社区专门聘请了专业安保队伍,24小时巡逻值守,及时劝阻流动摊贩,让有序经营成了夜市的常态。
正如青阳街道阳光夜市办工作人员卓国毅所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阳光夜市既有烟火气,又有文明味。”
民生的温度:从“小吃街”到“幸福载体”
如今的阳光夜市,早已超越了“小吃街”的范畴,成了阳光社区用心打造的“民生工程”。为了持续提升夜市品质,阳光社区每年投入上百万元用于环境整治、设施更新和服务优化;365个摊位直接解决了1200多人的就业问题,在“房东经济”之外,为居民开辟了一条稳定的增收路。
夜市的火爆还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周边商铺的出租率显著提升,商业坪效不断增长,与阳光路商业街区、阳光时代广场形成了良性联动,让整个社区的商业活力持续迸发。
“阳光模式”的注脚:民生细节里的发展合力
当游客在夜市的摊位前品尝着地道的闽南小吃,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当摊主们在收摊后笑着清点当日的收入,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当巡逻队的工作人员在灯光下默默守护着夜市的秩序,身影坚定而温暖——这一刻,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阳光社区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项目推进或阶段性的转型,而是像夜市的烟火气一样,融入在每一个民生细节里。
它靠治理创新激活了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靠共建共享凝聚了各方的发展合力。而阳光夜市,正是“阳光模式”最鲜活、最生动的日常注脚,它用烟火气与文明味,书写着属于阳光社区的幸福篇章。(晋江市委文明办 张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