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漳州市立足“田园都市,文化名城”发展定位,结合城市口袋公园建设,将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综合利用作为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探索多方参与城市公共资源整合利用的可持续更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提升人民幸福感与获得感。
苍园路金厝边改造
漳州市成立市领导挂帅,住建牵头,自然资源、城管多部门协同的市级专班,建立市、区、镇(街)、村(居)四级联动体系,开展“我爱漳州·人民城市为人民谏—金点子”征集活动,通过部门、媒体、公众号等多渠道发动市民建言献策,共收到466条,采用250条,全面梳理街边绿地、桥下空间等城市“边角地”地块库310个。科学制定运营“正负面清单”,正面清单7项鼓励移动售卖、地摊经济、综合休闲、文化体验、传统民俗、便民服务等业态;负面清单7项严禁破坏景观、改变用地性质、设立私人会所等行为。设定“两上两下”申报流程,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并进。
设立“金厝边”设计师服务驿站,引入设计院所、高校等专业力量首批16人,将市民“金点子”转化为高质量实施方案。改变传统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建设模式,开放社会各界力量捐建通道,允许适度植入企业文化,展示企业建筑技艺和社会责任担当。鼓励管理主体根据场地特点和周边群众需求引入多种经营业态,降低城市公共空间管护成本。
公园便民共享工具箱
针对小微公共空间改造特点,出台《漳州市进一步简化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审批手续的意见》等系列简化审批政策。针对整治提升类等特殊类别工程痛点精准施策,出台《漳州市特殊类别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优化立项生成、方案把关、质安监管、认价结算全链条。建立专门监督队伍,采取明察暗访、专业评估、群众反馈“三位一体”方式量化评分。
共享书屋
通过系统性梳理和改造,昔日的街边绿地、桥下空间等 “闲置角落”被转化为功能多元的公共空间,城市空间品质显著提升,“边角地”变身“金厝边”。已建成投用及进入实施改造阶段的城市“金厝边”20处,服务周边217个小区12.2万户居民。叠加原有“金厝边”理念实施项目,新增停车泊位800多个,缓解周边停车难问题;植入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足球场等全龄体育设施3.5万m2,补齐体育设施短板;建设10处城市“共享书屋”,塑造“书香城市”的文化气质,一系列的“边角地”摇身一变成了“金厝边”,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健身、休闲、阅读、应急服务等便利,实现了 “身边的幸福厝边找”。同时,构建场景价值转化机制,以市场化运营实现“金角银边”场景空间价值转化,每年节约财政养护资金1000万元以上。(漳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