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2025年厦门“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日前启动。本次活动以“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为主题,通过跨界融合、潮流设计与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呈现,围绕“活化非遗、吸引青年、赋能社区”三大核心目标展开多维布局。(10月9日 文明风)
当苏绣的银针在绢面上绣出山河日月,当皮影的光影在幕布间演绎古今故事,当古琴的清音在茶室里流淌千年意韵,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来都不是博物馆中静止的展品,而是承载民族记忆、传递文明基因的“活态密码”。传承非遗,是守护文明根脉的自觉;活化非遗,更是让文明之火跨越时空、生生不息的必经之路。
非遗传承,是文明延续的根基。失去这份活的遗产,文明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敦煌壁画修复技艺中,留存着古人对色彩与线条的极致追求,一笔一画皆蕴藏丝路的开放与辉煌;昆曲《牡丹亭》的水磨调里,萦绕着对生命情感的深邃叩问,一腔一字尽显东方美学的含蓄与典雅。非遗不是孤立的技艺,而是文明的活化石——记录先民智慧,凝结民族精神,串联起文明传递的链条。没有皮影匠人的世代坚守,我们便失去回望民间故事的窗口;没有昆曲传人的口传心授,我们便难以体味古典艺术的意境。守护非遗,便是守护文明的根基,让后人得以触摸历史真实的温度。
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是文明传递的创新路径。文明的生命力,不在于复制,而在于焕新。当故宫将传统缂丝技艺融入文创产品,让人们在日常中触摸非遗的细腻;当云南扎染与现代服装设计碰撞,使古老的民族纹样成为街头巷尾的时尚符号;当老字号糕点铺以非遗技艺制作低糖点心,令传统滋味契合现代健康理念——这些“非遗+现代”的融合,让原本藏于时光的技艺重归生活场景,也使文明传递拥有了更亲切的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更赋予了非遗全新表达:VR技术重现景德镇制瓷流程,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体验拉坯、上釉的乐趣;短视频记录剪纸技艺,让古老艺术在流量时代焕发新生。非遗不再是“老古董”,而是成为现代生活的文化点缀,文明也在这样的融合中,以更鲜活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个人。
吸引青少年传承非遗,是文明传递的未来保障。非遗的延续需要新生代的接力,文明的传递更离不开青少年的参与。想要让年轻一代走近非遗,首先要打破“非遗即陈旧”的刻板印象。上海中小学的剪纸课上,孩子们用传统技法剪出动漫形象,让兴趣与传承对话;短视频平台上,“非遗少年”以街舞演绎安塞腰鼓,用流行乐重组民谣,使古老技艺焕发潮流感;高校社团中,学生走访古镇匠人,用影像记录技艺,以年轻语态讲述传承故事。当青少年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了解者成为传播者,非遗便拥有了代际传递的动力,文明的火种也将在青春力量的守护中行稳致远。
从守护根基到创新路径,从融入生活到联结青年,非遗传承的每一步,都是文明传递的重要篇章。它不是一场孤独的坚守,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老匠人用双手存续技艺,当代人以创意激活传统,青少年用热情延续薪火。唯有如此,非遗才能真正“活”在当下、“传”向未来,文明之火才能在代代相传中,长明不熄,愈燃愈亮。(鼓楼区委文明办 王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