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找准定位 各美其美
//wmf.fjsen.com  2025-10-15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福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思路,大力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坚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福建下好规划“先手棋”,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同步推进县城、乡镇、建制村协调发展。面对千差万别的乡村实际,福建坚持遵循规律、分类推进,将全省1.4万多个村分为9大类型,明确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定位和建设要求,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科学分类锚定发展目标

福建省林业局干部刘建波,是第七批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去年底赴邵武市肖家坊镇坊前村报到前,他做足了功课,在线调阅坊前村村庄分类信息:属于集聚提升类村庄,村域面积20251.83亩,户籍人口2465人,主导产业为水稻制种与烟叶种植……

这张清晰的乡村画像,为刘建波的驻村工作提供了指引。他在驻村日志上写下了提纲挈领的规划:“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村庄。”

考虑到村里山林资源丰富,同时交通便利,福银、武邵高速公路近在咫尺,刘建波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林下空间。

“我们借鉴工业领域经验,统一收储林下空间,通过路、水、电、房等建设,批量化打造林禽标准地。”刘建波说,“拎包入住”式林下经济新模式,很快吸引来社会资本“进山入林”。他们借助森林好生态,走起了“跑步鸡”高端定制路线,推出“云认养”产品,蹚出一条“不砍树也致富”的乡村产业振兴新路。

通过村庄分类,福建的每个村庄都有了自己的专属标签与发展定位。

“乡村振兴,既要避免千村一面,又要防止无序发展;既不能搞‘大水漫灌’,又切忌‘顾此失彼’。”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村庄分类是指导县域村庄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置、涉农资源要素统筹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强化县域整体布局,系统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针对不同类型村庄精准施策,走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在此背景下,去年省委农办、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制定《福建省村庄分类工作指南(试行)》,提出以县域为单位、以乡镇为基本单元,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系统谋划、通盘考虑,科学研判、精准定位,全面完成新一轮村庄分类,进一步明确全省1.4万多个村庄发展方向。

精准识别绘制村庄画像

从山村到渔家,从畲乡到客邑,从华侨之乡到台胞祖籍地……在福建,1000个村庄就有1000种模样,自然禀赋、产业基础、风土人情、交通区位等各不相同。如何科学分类,让每个村庄都能精准找到自己的位置?

福建的策略是在普适性分类规则基础上,立足山海格局与侨台优势,细分村庄类型,因地制宜构建符合福建乡村特点的村庄分类标准。

在9大村庄类型中,侨台赓续类村庄颇具福建特色。它指的是对台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或出国移民、归侨侨眷人口较多,至今与海外保持紧密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具有独特台侨文化遗产资源的村庄。

分类标准有了,便要精准识别不同村庄的共性与个性,让它们各就其位。

“我们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把握村庄变迁趋势,立足现有人口进城、入乡、留村等现状,逐村分析未来人口变化趋势,研判村庄发展走向,科学确定村庄类型。”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在这个过程中,福建准确把握各地乡村的差异性,保持乡村与自然的空间关系、乡村与人文的历史脉络,使村庄类型与当地地理格局、资源禀赋以及农民生产生活习惯、乡风民俗等现状相适应。

为此,福建建立了一套村庄分类评价体系,分别从关键指标、基本指标、修正指标等3个类别对村庄的发展限制条件、特色优势、人口区位情况、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情况、土地使用情况、政策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价。

很快,一幅幅村庄画像呼之欲出。

福鼎市太姥山镇潋城村,拥有古城墙、唐朝灵峰古刹、宋朝朱熹讲学遗址“石湖书院”、明朝抗倭古堡等丰富的文旅资源,符合文化传承类村庄识别特征;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鳌屿村,位于大鳌屿岛上,四周临海,形状似鳌鱼,属于海岛发展类村庄;南安市码头镇大庭村,是著名侨乡,海外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认定为侨台赓续类村庄……

眼下,福建已完成新一轮村庄分类。汇总成果显示:全省14424个村,集聚提升类和稳定改善类村庄最多,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文化传承类、民族团结类、侨台赓续类村庄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城郊融合类村庄占比14%;海岛发展类村庄数量共85个,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收缩待定类村庄165个,占比1.2%;搬迁撤并类村庄136个,占比1%。

量体裁衣找准振兴路子

随着新一轮村庄分类成果出炉,福建正强化成果运用,将分类结果作为科学优化村庄布局,精准施策推进乡村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走各具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将全省村庄分类及其村庄概况等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建库,对接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及阳光规划平台,实现分类数据共享共用;另一方面,明确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定位和建设要求,将村庄分类成果作为村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用地保障、资金安排等重要依据,有效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让有限的要素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集聚提升类村庄如何发展?引导留村人口集聚,涉农资金项目、新增用地等资源要素倾斜,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用新建、扩建等方式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文化传承类村庄如何发展?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积极申报中国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海岛发展类村庄如何发展?积极挖掘海洋文化,有序引导特色化发展,集中配置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考虑渔业生产、休闲旅游的建设用地需求,加强陆海统筹规划内容……

科学分类,精准画像,量体裁衣,让每一个村庄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都能够找准自己的路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振兴画卷,正铺陈福建山海间。(福建日报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