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漳州
漳州:千年书院文化与时偕行,文明之声再续华章
//wmf.fjsen.com  2025-10-14 来源:漳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兰楚文

书院,自唐代至今发展已逾1300年。漳州素有“海滨邹鲁”美誉,漳州文化书院的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各县(区)各类文化书院现有35家,主要用于开展文物保护、讲座研学、爱国主义教育等。除中国最早书院之一松洲书院外,还有朱熹任漳州知州时仿白鹿洞书院规制创建、亲定学规并讲学的龙江书院,以及黄道周创办的明诚堂和邺山讲堂等,它们已成为研究闽南教育史发展的“活化石”。

当前,漳州书院文化与红色文化、“爱拼敢赢”的闽南文化相融合,实现传统书院与公共设施资源共享,助推公共文化与文明实践创新结合,为漳州这座千年古城熏染上厚重的文明基色。

推动活化利用,彰显城市底蕴

漳州市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扶持文化书院发展,各级政府主导历史书院修缮改造,新建漳州闽南书院等一批现代书院,持续完善文化设施。如松洲书院三期工程投入超700万元恢复“前庙后院”格局,增建陈列馆与文化公园。对松洲书院、芝山书院、丹霞书院等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持续做好书院内现存唐代石雕、宋代石井等遗迹保护工作,使其兼具文物保护与文化展示功能,打造出文化地标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文化书院建筑还普遍采用“白墙红瓦燕尾脊”的闽南传统风格,如漳州文庙大成殿融合南北建筑特色。

为传承发扬优秀教育理念,漳州通过保护性修缮改造,保留了以朱子别称“紫阳”命名的书院,且在龙江书院(漳州一中)旧址设朱子讲学雕像等,彰显对朱子文化的尊崇。长泰龙人书院仿白鹿洞书院规制,以古琴文化为核心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和研究。

突出现代转型,打造书院品牌

漳州文化书院坚持“政府保护+企业运营+民间参与”的模式,打破传统“文物保护单位”的单一属性,强化文旅融合与数字化创新,打造出两岸文化交流枢纽,推动多元价值的融合与升华,让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契合。

松洲书院由政府修缮后,其所在地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以书院为核心,整合“开漳圣王”信仰、古村落等资源,引入文旅企业开发研学项目,开发“书院文武”课程,将武术与国学结合,还与厦门仙岳书院合作开展“开漳圣迹·文启松洲”大讲堂及端午祭祀活动等,打造“书声琅琅、绿意冉冉”的文旅综合体,带动了周边民宿、农业发展,并成为台胞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

丹霞书院旧址曾为中共闽南部委所在地,现辟为“丹霞记忆馆”,革命传统、薪火相承。近年来被评为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等,慕名而来的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漳州开放大学“丹霞文化园”通过线上视频、VR导览传播红色文化与书院历史,延续着丹霞书院的记忆和文脉。

漳州闽南书院、仰圣书院、南山书院等,依托古城或社区,以讲座、研学、文创开发为核心,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其中,位于古城核心区的闽南书院由漳州市委宣传部指导,文旅康养集团主办,集讲堂、研学、藏书于一体,通过定期举办朱子文化、闽南非遗讲座以及“海峡两岸朱子文化论坛”“闽南文化在海外传播和影响”“闽南海洋文化专题论坛”等活动,激活闽南文化特色资源,深化漳台文化交流合作,吸引了多国学者和包括台湾学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还与高校合作设立“闽南文化研学基地”,年接待学生超5000人次。南山书院则由闽南师范大学庄舍先生于2018年创办开院,该书院系志愿者共同维系的公益书院,开设国学、非遗、英语等课程,年服务超2000人次,成为社区教育典范。

激发实践活力,书写育人新篇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背景条件下,漳州持续深化“政府保护+企业运营+民间参与”的协同模式,以文化书院为依托,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文明实践活动形式,形成综合性、创新性的文明实践模式。

突出凝聚力,打造基层治理协同枢纽。各地书院通过举办家风家训故事会、“三好”典型案例分享会、村规民约修订议事会等活动,引导村民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组织邻里互助志愿服务,以文化认同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硬支撑。

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漳州整合文化书院与文明实践中心的场地、师资、共享图书、设备、课程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组建由工作人员、文化志愿者、文明实践工作者组成的联合工作队伍,文化书院工作人员发挥专业文化知识优势,负责活动策划与文化内容把关;文化志愿者参与活动组织与服务,扩大活动覆盖面;文明实践工作者利用其组织协调能力,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同时,将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培训课程安排在文化书院进行,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与协作能力。

文明实践的创新平台。各地文化书院建立“书院+活动”运营模式,举办文明实践主题的文化展览,如“文明漳州——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展览,通过展示漳州历史文化中的文明元素与现代文明实践成果,引导民众树立文明观念,打造理论宣讲的“活课堂”。还以“书院讲堂”为依托,在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文化体验活动,持续扩大活动影响力。例如,邀请专家学者、基层宣讲员,用通俗语言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定期举办“非遗进校园”展演等,开展“非遗工坊”“传统技艺体验日”“经典诵读雅集”等特色文化活动,邀请专家解读方言、灯谜、木版年画等非遗精髓,手把手传授剪纸、彩扎、漆艺等技艺,吸引群众参与;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村(街),以文化赋能基层,推动“古书院”与“新思想”深度融合。各类活动都面向全体市民开放,旨在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明实践更具文化底蕴与吸引力,提升群众参与度与获得感。(漳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