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道出了科学规划的重要性。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期,科学谋划好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全局。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一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好规划就是定方向、聚力量的“压舱石”。
科学规划哪里来?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一)
当科学精神、民主理念、法治原则交融激荡,规划编制便不再是简单的文本编写,而是集思广益的思想碰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科学决策是规划编制的核心引擎。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考察时,仔细翻阅凝结了当年几多心血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感慨万千:“编这个规划的时候,自由港怎么搞?人员如何自由进出?金融、货币政策什么样?不知道,就去摸索,试点先行,摸着石头过河。”
那是1985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进入新阶段,迫切需要一个发展战略作为决策指南。
“面对这样艰巨的研究任务,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都显得很不足。为此,专门班子要努力学习、勇于探索。”习近平同志多次带队到北京“取经”,登门请教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组织100多位专家学者和党政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厦门基层一线开展21个专题调研,“跑”数据、摸家底,形成几十万字的调查材料。
经过反复论证,历时一年半,《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出台,系统深刻回答了厦门经济特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以科学决策谋全局,锚定发展“方向标”。它要求我们以理性思维和专业视角把握时代脉搏,精准定位发展方向。
今天,编制“十五五”规划,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展一系列课题调研,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供研究支撑;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统筹兼顾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多元目标;需要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参与,从多维度深入剖析,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研判,让规划真正成为指引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民主决策是规划编制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门”编规划,日益成为国家规划编制的一个基本方式。五年前,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是第一次。
“十五五”时期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意义重大。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形势变化,更好畅通民意渠道,广泛凝聚共识,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听取多个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意见建议,并于8月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
5月20日至6月20日,“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从时间长度来看,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持续一个月,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311.3万条。从建言主题来看,新增“人工智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共同富裕”等板块,听取了百姓的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方能让越来越多群众的“指尖建议”走上“政府案头”,最终转化为“民生答卷”。在网民留言中,可以看到不少真知灼见:“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搭建人工智能高素质人才对外交流平台”“推动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对网络征求意见活动给予高度肯定:“‘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参与度高、覆盖面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
上下同欲者胜。新形势下,让人民智慧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倾听不同群体的声音,反映人民意愿;需要建立科学、长效的机制,确保民意征集不走过场、建议办理不敷衍、政策落地见实效,让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
(二)
发展规划以人民为旨归,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编制规划的过程就变成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团结奋进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政实践里,深深地镌刻着问计于民的理念。
1992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编制《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时,要求在《福州晚报》开展问卷调查,征求市民建议,短短半个月时间就回收了近3万份问卷。当时,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一对离休老夫妇连续数天乘车在市里调查,就城市交通、商业网点分布等问题提出10多条建议;还有市民骑自行车在城里转了3天,提出了加强道路网络建设的16条建议。
经过“万人答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历时半年,十易其稿,倾注了习近平同志大量心血、凝聚集体智慧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在福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审议通过。其中,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精神文明建设等作了专章规划。它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规划的“重点清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
时隔25年,“3820”战略工程引领榕城大地迎来沧桑巨变,为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走群众路线,善用众力、善集众智,是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制胜密码。
“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这,正是科学编制高质量规划的关键所在。
顶层设计,就是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好顶层的谋划,确保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时代性,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问计于民,这好比“俯身倾听”,只有坚持眼睛向下,充分汲取一线智慧,才能最大程度汇集群众智慧和力量,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今年以来,为统筹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以多元渠道广纳群言。
“恳请加大科创企业政策梯度扶持,打通数字底座与纺织鞋服等优势产业融合堵点。”“期待开放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简化飞行审批流程。”“建议构建AI算法人才‘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体系。”……
让“党和政府要干的”和“老百姓心里所盼的”同频共振,我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问计于民,推动将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编制中,社会各界参与度进一步提升。
(三)
中国的五年规划,引发世界关注。西方学者在《中国大趋势》中,对这个中国方案进行概括: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
这个比喻很形象,其核心就是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配合——通过编制实施五年规划,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同样,让“党和政府要干的”和“老百姓心里所盼的”同频共振,就是要让“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良好互动。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统一落到实处?
其一,紧紧扭住目标不放松,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
“十五五”时期,是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全部完成的阶段,注定将是一个改革含量更高、改革味道更浓的五年。
“十五五”时期,是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关键期。“奋勇争先”是对福建各项工作的整体要求,我们既要在推动发展上“对标一流、争先进位”,又要在改革开放上“彰显担当、创造经验”,还要在履职尽责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着眼大局所需、福建所长、未来所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聚焦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要注重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八闽儿女。
其二,以深入扎实的研究提升规划的质量水平,在调查研究与科学论证中锚定规划的重点。
今年以来,我省已组织开展多项课题研究,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有些课题取得初步成果,有些课题还要继续深化,还可以做深入的研究,争取形成更多研究成果。
要立足福建特色,谋划改革主攻方向,重点围绕调整优化经济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谋划一批牵引性、标志性、创新性战略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比如,加快补齐创新短板,探索形成“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的机制,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转化通道。
要加强对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政策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的论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作用,科学设定“奋力一跳够得着”的发展目标。比如,发挥多区叠加优势,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上深耕细作,多做制度性探索。
其三,以多元渠道广纳群言,在“广覆盖”与“深对话”中汇聚民声。
今年以来,我省在福建日报等省级媒体开设“我为‘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专栏。如何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均衡、普惠、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如何深化山海协作体制机制、创新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在推动区域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做更多探索?广大网民也踊跃参与贡献“金点子”。
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继续用好“开门问策”这条好经验,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广开言路、创新方式、营造氛围,引导社会各界为我省“十五五”发展出真招、谋良策。
要切实增强调研的主动性、系统性、深入性,更好把握宏观大势和福建实际,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些,在调研中找准改革发展的痛点、难点与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觅到啃硬骨头、涉险滩的良方。
关键之年,当谋关键之策,有关键之为。把国家战略、地方探索与群众的美好期待体现于一份规划中,我们定能画好团结奋进同心圆,共同推动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