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福州 > 长乐区
展文明游园风采,守一方静谧天地
//wmf.fjsen.com  2025-10-09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兰楚文

9月24日,《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草案)》提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这一草案在明确本市公园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对搭建帐篷、噪声污染、准入车辆、商业拍摄等多项市民关心的游园行为进行了细化规定。(9月24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市公园条例》草案的修订,不仅回应了当前公园管理与游园体验中的现实痛点,更是一次关于现代城市文明内涵的生动诠释,标志着城市公共空间正迈向更精细、更人性化的阶段。其核心正是对公共文明行为的一种积极引导与规范重塑。

近年来,随着市民休闲需求的多元化,公园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主播长时间占用道路或观景点直播、高分贝音响干扰环境、不文明拍摄影响他人游览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破坏了游园秩序,也引发了公众对公共空间资源公平使用的思考。截至2024年底,北京全市公园数量已达1100个,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成为城市治理中一道亟待破解的课题。

此次草案修订的一大亮点在于,它不再停留于“管”与“禁”的简单逻辑,而是致力于在秩序与活力之间寻找建设性的平衡。草案提出推动建设“全龄友好公园”,鼓励对游憩设施进行适儿化、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这体现了城市公共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同时,通过划定娱乐、健身等活动的区域、时段和音量,实施噪声分区管理,既保障了市民开展文化生活的权利,也减少了对他人与周边环境的干扰。此外,针对严重扰乱游览秩序的行为,草案规定将依法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此举通过提高不文明行为的代价,有助于形成更加有效的约束机制,营造更文明和谐的公共空间。

公园是城市的“绿肺”,也是映照市民文明素养的镜子。文明,体现在我们使用公共空间的每一个细节。理想中的公园,应当是一个多元包容的公共空间:孩子能在专属区域安全玩耍,老人可使用适宜的器材锻炼身体,家庭能在定时开放的草坪上享受自然。而实现这一愿景,既需要管理制度的完善,也离不开市民自律与公共精神的培育。

公共空间治理的真正智慧,不在于一味禁止,而在于通过科学设计让不同需求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当规则能够细致地关照到每个人的合理需求时,文明就不再是悬在空中的口号,而成为我们身边可感、可知的日常风景。

以此次条例修订为契机,我们期待公园不仅能成为城市中的绿色地标,更能成为彰显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只有在尊重与规则的共同滋养下,那些草木葱茏的角落,才能真正成为人人共享、行为共塑的美好家园。(长乐区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