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要讯
金秋为序,共写山河万里新篇章
//wmf.fjsen.com  2025-10-0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导语:在举国同庆的时刻,照见的是《孟子》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千年智慧,是无数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汇聚成的时代伟力。让我们从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在时代浪潮中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当金秋十月的阳光遍洒神州,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街头巷尾迎风招展,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辰。这不仅仅是一个举国同庆的假期,更是一个属于全体中国人的文化时刻,一个让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浪潮中,审视自身、连接传统与未来的精神仪式。

家国同构:流淌在文化血脉中的永恒情愫

中国人对家国的理解,是独特而深刻的。它并非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一种浸润在日常生活与古典智慧中的生命情怀。《孟子·离娄上》点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便是“修齐治平”的逻辑起点,将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谐与国家的安定、天下的太平紧密串联,构筑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谱系。

这种情怀,在古典诗词中有着最为生动地体现。从《诗经·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患难与共,到杜甫《春望》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悲怆;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到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生死嘱托。千年的文脉里,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兴衰同频共振。这份文化基因,使得“家国”二字,成为我们面对任何风雨时最坚实的精神依靠。

文化自信:立足于千年文明的从容气度

在庆祝国家诞辰的时刻,我们礼赞今日之成就,更需回溯成就背后的文明之源。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而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其生命力正源于我们拥有一个博大精深且极具包容性与适应性的文化体系。

这份自信,源于我们先贤的智慧。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奠定了社会伦理的基石;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启示了处世的智慧;《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塑造了民族的精神品格。这些思想,穿越漫长的历史隧道,至今仍在为我们提供精神的滋养和人生的启迪。

庆祝国庆,正是在现代语境下,对这种文化生命力的一次集体确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博物馆热的方兴未艾,到传统节俗的回归与再造,都表明我们正在重新发现并激活自身的文化资源,以一种更加从容和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

与时偕行:在平凡坚守中铸就时代伟业

《周易》有云:“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国家的进步,终究要落实于亿万人民的共同奋斗。它体现在每一个恪尽职守的平凡岗位上,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行的不竭动力。

我们看到,这力量在实验室里不灭的灯火中,在田野乡间辛勤的耕耘里,在三尺讲台上无私的奉献中,在都市楼宇间创新的脉搏里。快递员的车轮,编织着城市的活力网络;工程师的蓝图,构建着未来的壮丽景观;工匠的技艺,打磨着时代的品质标准。这无数涓滴的努力,最终汇成了国家发展的浩荡江河。

这便是“国”与“民”关系的现代诠释。国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坚实的保障,而每一个个体的奋斗与成长,则共同支撑起国家的繁荣与昌盛。我们与国家的关系,是如此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在国庆之日,每一份对祖国的祝福,也理应包含对自身责任的觉醒与担当。

秋光正好,山河壮丽。在这个寓意丰收与希望的季节,我们驻足凝望,既为历史的厚重而感动,也为未来的无限可能而振奋。作为中华文明的承继者,我们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深入堂奥,汲取古典智慧,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精神资源;也要放眼全球,勇于开拓创新,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中,为古老的文明注入新的时代活力。(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