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要讯
福建:以“新”取胜 布局未来
//wmf.fjsen.com  2025-10-0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十四五”期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系统性布局和突破性进展

以“新”取胜 布局未来

东南网10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十四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空前、活力涌现。福建如何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培育新动能、打造未来新优势?

9月3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火炬高新区等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福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形成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日益壮大的发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福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6400余家增加到2025年上半年的超1.5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从2020年的800余家增加到2025年上半年的超4000家,均实现倍增。

发布会上,省发改委副主任王忠从政策体系、创新平台、产业竞争力、智力支撑四个维度,介绍了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性布局与突破性进展。

强化顶层设计,“航向标”精准锚定。一方面,为重点产业量身定制“导航仪”和“加速器”。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等七大新兴产业,相继印发生物医药、锂电新能源新材料、氢能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和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多措并举促企业减负增效、激发创新活力。累计支持7726家次企业获研发投入分段补助经费近39亿元,依托“金服云”平台建设首个专属融资需求库,累计发放“科技贷”超350亿元。

强化平台培育,“新引擎”作用凸显。福建持续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形成梯次分布、布局合理、动态调整的创新平台体系。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13家,新增32家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全省已培育建设省创新实验室8家、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50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52家等。

优化区域布局,“压舱石”厚重稳健。福建引导特色产业深化协作、规模经营,培育4个国家级和1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83个县域共确定164条重点发展产业链,入选2024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区)11个,数量居全国第7位。2024年,福建7个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599.9亿元和营业收入11360.88亿元。

着力招才引智,“生力军”不断壮大。实施“八闽英才”计划,累计遴选特级后备人才16名、产业领军团队105个、“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0名、“双创之星”81名,5人当选两院院士;实施“人才兴链”行动,制定重点产业链顾问科学家、特聘专家团制度,组建运行氟新材料、新型显示等4个产业特聘团,策划生成科研合作项目21个,落地产业项目16个等。

“工业战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工业战新增加值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在70%左右。”省工信厅副厅长陈传芳说。2023年,全省工业战新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8%,较“十三五”末提高了9.1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聚焦重点领域,福建推动重点产业从点上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芯屏器核”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持续保持领先优势,高端装备产业“电动福建”走在前列,新材料产业新产品加快创新突破,海洋高新产业新增长点不断涌现。2024年,福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43%,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出台全国首个“光储充检”一体化建设指南,已建成“光储充检”示范站52座;实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设立6.8亿元省级专项资金、10亿元省级产业引导基金,在研在审创新药40多个,创历史新高……

聚焦产业“卡脖子”难题,福建加强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坚持把工业战新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梳理15条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同时,依托闽商大会、数字峰会、“9·8”投洽会、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民企产业项目洽谈会等平台,累计引进落地工业战新项目1500多个。

此外,以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产品创新研发为重点,福建组织实施296项省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光刻胶、电子特气、高纯金属靶材、九价宫颈癌疫苗等一批“福建造”打破国外垄断。实施两轮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进89个重点园区建设,为工业战新项目落地提供优质空间载体。

据统计,至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战新企业4124家,较“十三五”末增加了1757家。在工业战新领域培育形成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08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287家、省级工业龙头企业15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2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51家。在全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中,工业战新企业占比分别高达73%和94%,工业战新企业已成为全省优质企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