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向上向善道德风尚建设,不断凝聚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力推动漳州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守住城市底色
建立漳州古城保护机制。以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保护为抓手,出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漳州实施方案》,实施“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颁布《漳州古城保护条例》,在全省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保护古城,以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管理的方式推动文化保护工作。
建立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布袋木偶戏、芗剧、漳浦剪纸等国家级非遗名录17项。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谱系等体系,公布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50人,出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绩效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培育老中青传承人梯队。创新传承新路,在漳州古城植入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非遗一条街”,创新非遗商店“前厂后店”模式,让古老技艺在现代都市“活灵活现”。
建立文物活化利用机制。注重盘活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改造提升漳州古城的古厝、老街、院落等老化空间,打造“闽南小剧场”等,常态化开展布袋木偶戏、歌仔戏、锦歌等沉浸式演艺。创新土楼活化利用模式,通过空间再造植入研学、游憩、民宿、文创、非遗展示等业态,在提升居住品质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
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培育城市风尚
推动理论传播大众化。以芗剧、相声、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说理说事说法,组织“百名新时代宣讲师”、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走进田间地头,用接地气、有生气的大众话语,将“大道理”变成“小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推动红色资源活态化。深入挖掘漳州市红色遗址遗迹、红色文物背后蕴藏的红色故事,大力弘扬中国女排精神和谷文昌、 “漳州110”等先进事迹,设立漳州四贤馆,创办漳州闽南书院,激活城市精神基因。培育“小木偶大世界”“土楼非遗民俗”“高山族舞蹈”等特色志愿宣讲队,服务闽南文化保护传承。
推动道德培育机制化。创新道德典范评选表彰管理,建立健全网上培育选树机制,依托“文明漳州”、“漳州通”、漳州精神文明建设平台,常态化开展“我推荐、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建立“好人储备库”,拓宽一线评选渠道,主动从生产工作一线中发现典型,培育选树了郑明妹、邱祺缘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先进典范。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升城市品质
加强城市管理领域地方立法。出台《市容和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区管理若干规定》《城市公共停车管理规定》《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城市文明养犬若干规定》等地方性法规,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养犬、文明上网等为重要内容,培育“公共生活好习惯”,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为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推进群众诉求快速高效处置。打造漳州精神文明建设平台,群众通过“文明漳州”微信公众号“随手拍”反映问题,限期完成整改,其中,普通环境卫生问题需在24小时内完成,较为复杂的市政问题7个工作日内完成,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今年来,文明“随手拍”系统共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4000余件。
积极开展民生领域专项整治。依托漳州精神文明建设平台智能分析,定期选取群众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如文明养犬、工地施工等),漳州市委文明办会同城管、住建、公安等部门,以“小切口”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领域问题,加快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漳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