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泉州
山村“修路节” 文明“新路径”
//wmf.fjsen.com  2025-09-29 来源:泉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林杰

9月22日,正值农历八月初一,安溪县剑斗镇双洋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修路节”。村民纷纷从外地赶回村里,参与这场承载着“路通业兴、互助同心”的修路盛事。据了解,“修路节”是双洋村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这一天不仅是集体劳动的日子,“修路节”更是凝聚亲情乡情的纽带和乡村文明的生动实践。

村民集体修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修路成为乡村节日的却不多见。双洋村的“修路节”之所以能代代传承,与其通过行动协同与情感共鸣,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共同体密不可分。也正因此,当村内大部分主干道路已实现水泥硬化,“修路节”的重点从“开路”转向“养路”后,这一乡村节日仍得到很好的延续。可以说,这一节日已成为村民情感连接、价值实现的有效载体,也为乡村振兴如何打通情感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它既保存着田园村舍、传统民俗等具象的事物与形式,也镌刻着道德共识、情感认同等精神密码,特别是村民之间不求回报的互帮、互助、互惠之谊,更是乡村共同体得以维系的坚实情感纽带。在今天,乡村社会中以人为联结的互助模式仍广泛存在,使得乡村公共事务依然需要依靠情感方式来推动,而情感治理也成为乡村社会难以摒弃的治理方式。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除了安溪县剑斗镇双洋村的“修路节”外,泉州市还有不少特色鲜明的乡村节庆,都已成为村民可感知、可参与的集体活动。比如洛江区河市镇“三月三”的畲族文化节、永春县岵山镇的荔枝文化旅游节、德化县李溪村四月初八的“耕牛节”,无不以独具特色的乡村节庆形式,提升村民的情感共鸣与凝聚力,成为有效打通乡村治理、助力乡风文明的新路径。

当下,乡村治理开始从环境治理、产业提升转向人的价值挖掘。在乡村这个熟人社会中,乡情能够增强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因此,在乡村治理中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导向,以传统节庆的仪式感为载体,运用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促使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共同推进乡村建设,就能在夯实乡村情感基底的同时,形成乡村治理的良性循环。

以双洋村的“修路节”为例,这一节日能延续多年,除了历史久、形式新外,还与情感浓度高不无关系。在每年节日期间,不仅在外打拼的村民定期返乡、反哺家乡,该村还安排了“修路饭”,按照生产小组每年由五户人家轮流负责,用以犒劳修路的乡亲。这种集乡村建设与乡情联谊于一体的活动,既成为村民欢聚一堂的契机,也有效激发了村民对于乡村的原始情感,进而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纽带和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迈上新台阶,乡村治理作为国家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迫切需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凝聚新时代的乡村情感认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因此,要不断增强乡村软治理能力,构建多维乡村治理体系,就要把情感治理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维度,让诸如“修路节”这样饱含情感浓度的乡村治理模式遍地开花,并使其成为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黏合剂,便能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的情感动力。(泉州文明网 周培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