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晨光熹微中,文史工作者奔波于乡土记忆收集之路;城乡遍布的“侯爱有家”读书会里,书香浸润千家万户;千年古村内,文化IP唤醒古韵,青春力量助力振兴……这些独立的文化实践,共同编织成闽侯文化传承的创新图谱,一幅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在八闽首邑徐徐展开。
张学思(左)和洋里乡干部讨论丛书编撰事宜。林双伟 摄
文化“拾遗”
留住乡土记忆
2025年闽侯乡土文化传承的“收获”,始于《闽侯乡土文化丛书》。2024年,闽侯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列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启动丛书编撰,设14个乡镇(街道)分册,打造闽侯特色文化名片。
此后,各乡镇(街道)组建起由乡贤、退休教师、文化爱好者构成的编撰团队,深入村落抢救性挖掘乡土文化记忆。2025年3月,《闽侯乡土文化丛书•洋里》分册初稿率先完成,成为系列首批成果之一,记录洋里乡24个村落古今变迁,涵盖民间传说、农耕技艺、古建筑、方言俚语,堪称洋里“文化基因库”。
这份成果凝聚着以退休教师张学思为领衔的团队心血。这支15人的队伍,成员包括退休教师、文化爱好者、乡贤,平均年龄超60岁。“我们像文化拾穗者,在‘时光’田野里捡拾即将消失的珍珠。”张学思说,编撰中,团队成员有时一天在外调研超10小时。在洋里乡与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团队的协助下,历经3个多月,完成近15万字初稿、超万张照片素材积累。
据悉,为做好丛书编撰,县委、县政府统筹,县委宣传部牵头,聘请熟悉乡情、有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或乡贤任分册主编,组建超370人的县乡两级编纂队伍。编纂队伍深入基层,通过查阅古籍、田野调查、记录口述历史、拍摄影像等方式积累素材,抢救珍贵文化记忆,填补部分山区乡镇历史文化空白,部分遗存与历史故事为首次发现记录,极具史料与研究价值。
“截至目前,丛书编纂已历时10个月,形成文稿超122万字,精选照片和手绘插图约2130张,实现文化遗产‘立起来、留下来’的系统性留存,为闽侯留下珍贵文化‘家底’。”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闽侯县将探索“丛书+”活化利用,推动丛书进机关、村居、校园、文化空间,作为乡土工具书及招商推介的名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活化利用
侯官古村焕新
“您看,这根唐代石柱的纹饰,和现在庙里的一模一样!”日前,在侯官城隍庙前,大学生小甘向朋友介绍这座清代重修建筑中的唐代遗存;庙内,游客王先生对着楹联、牌匾不停拍照,探寻民间城隍文化之魂。
拥有千年历史的侯官村,历经岁月洗礼,城隍庙、镇国宝塔等古厝仍保留旧时繁华气息。以往游客因缺乏专业解说员而困扰,如今扫码即可解决。“扫门口二维码,能查看古厝信息、听语音解说,像掌上‘专属导游’,太方便了。”游客李女士称赞道。
时光在侯官古村留下侵蚀痕迹。为保护古迹,侯官村委会联合闽侯法院、县文体旅局,建立“文化生态司法+文物保护”工作机制,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引入保险公司为古迹投保,实现“司法+保险”1+1>2的效果。在文化传承创新与新风培育上,侯官村活化利用百年古厝——侯官乡贤陈依柞故居,迁入家风家训馆、剪纸艺术传承基地,让老宅重焕新生。
2024年,侯官文化全景展示区建设指挥部成立,推动着展示区建设稳步推进。茉莉花研学基地、侯官旧粮油厂旅游驿站提升改造、景区配套道路一、二期工程等项目已竣工;游客服务中心项目火热推进,预计国庆前后开馆;九巷整治、侯官交流中心、龙台山片区保护与活化等项目积极谋划,一个个项目的建设推进,提速着片区的“更新”。
“截至目前,侯官文化全景展示区已生成85个项目,涵盖规划、基础设施、运营、文化宣传等领域,完成43项,实施22项,谋划20项。”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展示区将加快项目攻坚,借第四届侯官论坛契机,推进侯官文化IP形象设计,串联镇国宝塔等核心景观,打造主题研学线路,加强侯官文化品牌传播,讲好侯官故事,提升文旅热度。
“侯爱有家”读书分享活动。陈秋霞 摄
“侯爱有家”
书香润心育家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闽侯文艺家之家瀛洲书院内,10多位家长围坐,手捧书本,时而圈画重点,时而交流心得,这是“侯爱有家”读书会的日常场景。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读书会资深成员洪女士感慨。曾因沟通不畅,她与孩子关系紧张,参与读书会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后,家中氛围变得温馨和谐。
截至目前,闽侯县在全县推广“侯爱有家”读书会品牌活动,累计举办803场,2025年已开展323场;同时创新拓展线上服务,试行20场线上读书会,服务家长超万人次,以精准化、常态化服务打通家庭教育指导“最后一公里”。
闽侯县还采用“嵌入式”模式,打造了一批小而精的城市书房,构建市民“15分钟阅读圈”。目前,瀛洲书房、上溪书房等4个城市书房已开放,每年服务群众超30万人次,成为点亮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闲暇时就爱来这儿看书。”常到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瀛洲书房“打卡”的市民林女士告诉记者,这个距她家仅几百米的书房,是她利用碎片化时间“充电”的理想之地,也体现了闽侯县公共阅读服务的便捷与贴心。
“首邑艺苑•周周有戏”开幕演出。林鑫 摄
“周周有戏”
校地合作赋能
今年5月的一个夜晚,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艺苑剧场内掌声雷动。开场歌舞《开门红》拉开“首邑艺苑•周周有戏”开幕演出帷幕,随后配乐诗朗诵《劳动者之歌》、舞蹈《三簪舞》、京剧《大闹天宫》选段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
“周周有戏”是闽侯县继“高雅艺术走进闽侯”后,又一校地融合打造的美育惠民服务品牌。活动响应“周末戏相逢”福建优质文化文艺资源直达基层要求,通过校地合作整合优质资源,开启闽侯县常态化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实现艺术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双向赋能。
“如今,‘周周有戏’已成为闽侯文化品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充实、丰富、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活动自启动以来,每周为群众提供公益性演出,涵盖戏曲、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该品牌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除专业团队演出,还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师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让学生课堂知识得以展示。
此外,闽侯县也通过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文化需求。“送电影下乡”“闽剧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惠民演出覆盖全县,传统节日期间尤为活跃。
2025年春节、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闽侯县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超百场,惠及群众约30万人次,既传承节日文化,又注入时代内涵,切实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暮色四合,闽江波光粼粼。侯官古村华灯初上,读书会里书声琅琅,剧场内掌声阵阵,乡土丛书修订工作仍在继续……这些场景,是闽侯文化传承最真实的写照。文化如水,润物无声。真正的文化传承并非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创新。当古老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当文化自信成为日常实践,闽侯县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便有了最深厚的底蕴。(闽侯县委宣传部(文明办) 遇见闽侯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