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2021年以来,三明市清流县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灯不明、路不畅、管不通”等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开展城乡人居环境“微改造、大提升”共建活动。这一活动在助力城乡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县大城关”建设成效日益凸显。目前,全县已实施共建项目点位5期357个,硬化路面面积23736平方米,改造污水管网32.69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6093平方米、停车位957个。
共建和美家园
路面坑洼影响出行,管网老化不时漏水,违建棚屋挤占公共空间……山区小县财政困难,如何用有限资源破解城乡治理难题,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清流县以“微改造、大提升”共建活动为抓手,将凝聚合力作为破题关键,通过单位挂包、企业援建、居民自治等多种方式,有效破解资金有限、人员缺乏等难题。
小资金撬动大文明。清流县在共建活动中坚持“小投入、保刚需、送温暖”的理念,分5期设立奖补经费2060万元。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持续升级街巷环境,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建立“一个项目、一个部门、一套人马”挂包推进机制,落实“马上就办”理念,所有项目点位均在3周内竣工。同时,统筹项目实用性、功能性、美观性,以问题解决、进展高效、投入节俭、颜值提升、群众满意为评价标准,对96个挂包单位实行项目竞赛,分档对应结算价120%、80%、40%予以奖惩。开展最美街巷奖、最佳创意奖评比表彰,打造一个个留住乡愁的小节点,让城乡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小爱心聚成大温暖。清流县以“感恩清流·共建共享”为主题,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发动企业通过爱心捐赠、项目援建、投工投劳等方式,主动参与“微改造、大提升”共建活动。对积极参与共建的企业,授予“感动清流·文明典范”荣誉称号,并冠名所共建的街巷、小区。截至目前,45家企业参与共建,共建金额达790万元。这一活动让有责有义有爱成为全民共识,爱心善举如暖流温暖清流大地。
小改造激发大团结。从整治“灯不明、路不畅、管不通”入手,清流县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有效凝聚自治力量,围绕乱搭乱盖、毁绿种菜等顽疾,多部门联合成立违建拆除、线缆清理、大宗垃圾清运攻坚协作组,积极调动热心市民、志愿者、乡贤等力量,合力拆除违建164处4495.7平方米、清理违规菜地31722平方米,并且全部实现零补偿。在活动实施中,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建设者,真正实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
“置顶”百姓呼声
“以前这路面坑坑洼洼,推个车能颠出一身汗,现在多舒坦!”65岁的李阿姨推着婴儿车散步时满意地说。走进曾经的“问题广场”——清流县龙津镇新天意广场,映入眼帘的是平坦整洁的地面、焕然一新的绿化带、规范有序的停车位。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共建活动中政府对群众呼声的及时回应。
清流县在“微改造、大提升”共建活动中“置顶”百姓呼声,把“群众想要的事”变成“政府要干的事”,让群众在共建活动中实实在在感受到获得感。
脚板工作法下沉服务。共建活动启动前,清流县下好调查研究“先手棋”,开展“近邻恳谈会”“爱心敲敲门”等走基层活动2300余场,累计走访群众9600余户,摸清底数、把准问题。活动启动后,县委、县政府把“微改造、大提升”共建活动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分期出台方案,划分4个片区,由县领导一线督导,每月至少召开1次现场调度会,各项目挂包单位及时跟进,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变“脚力”为“能力”,将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清单工作法多维互动。清流县依托网格社区治理,建成72个网格微信群,通过随手拍、线上点、上门问等方式,邀请群众在网格群列清单。共建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收集意见建议8600余条、征集微心愿500余个。针对收集到的各类意见建议,村居、专班、挂包单位、县领导依次分阶段与群众互动。同时,建立随机回访、群众问效等机制,开通共建活动线上互动平台,动态调整建设方案,确保各个项目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目前,共建活动各项目知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专班工作法精准发力。清流县组建“微改造、大提升”共建活动工作专班,组织土建、造价等专业人员,运用会商研判、实地论证、集体决定的办公模式,为群众提供订单式服务。出台地面整修、立面整饰、线缆规范等6个改造标准,策划生成项目台账,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形成项目“作战图”。从严审核项目支出,反复优化施工效果,统一设置项目公示牌,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截至目前,各项目已累计核减资金108.3万元,资金节约率8.4%,以精准发力实现了高效建设。
强化党建引领
“危墙拆除了,菜地清掉了,长年堆积的垃圾被清理一空,社区的环境更干净整洁了。”日前,在清流县龙津镇屏山社区“近邻恳谈会”上,党支部书记易良健向居民们宣布了这一好消息。
在“微改造、大提升”共建活动中,清流县通过加强党的建设,量力而行、久久为功,推动城乡发展、基层治理、公民素质“三提升”。
党建引领促规范。清流县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提升服务群众水平,精心编织基层治理的“红色网络”。组建社区“大党委”,成立30个片区网格党支部、102个共建微网格,形成三级网格社区治理组织体系。推行“党建引领、五员轮值、乡贤助力”模式,探索“一日一轮值、一周一集中、一月一协调、一社区一台账”工作机制,引导各类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通过亮身份、亮职责、入网格等方式,解决楼盘烂尾等历史遗留问题389个,推动基层治理从“独角戏”走向“大合唱”,让基层治理更加有序、高效。
党员示范促和谐。在共建活动中,清流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群众自治的内生动力。以楼栋为单位,推选出热心公益、居民信赖的楼栋长208名,让党员主动亮明身份,佩戴党员徽章,成为楼栋里的“红色管家”。组建小区(楼栋)微信议事群466个,党员积极在群里发声,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制定小区居民公约405份,推行“三和四心”(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小区和美,尽孝心、献爱心、比热心、讲公心)邻里文化,建立邻里守望制度,评选表彰“最美乡贤”“最美楼栋长”,激发群众自治热情,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让社区成为居民温馨的家园。
党群携手促发展。清流县依托“微改造、大提升”共建活动,坚持党群携手共进,以融合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城区,升级道路、亮化夜景、改造外立面,发展周末经济、夜市经济等新业态模式,城镇化率提升至52.01%。在乡村,创新“积分制”“红黑榜”管理,建成604户省、市级美丽庭院,打造“俚好时间”特色文化品牌。“村园一体化”模式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实现城区公共服务下乡、乡村资源进城双向流动,形成“设施联通、产业协同、城乡共荣”的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2021年以来,清流县共接待游客378.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26亿元。2024年,清流县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67,优于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海峡通讯》2025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