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泉州 > 安溪县
安溪:山村“修路节” 百年传承文明风
//wmf.fjsen.com  2025-09-28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村民齐心协力美化家园,传承团结互助的美德。

9月22日,正值农历八月初一,安溪县剑斗镇双洋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修路节”。村民纷纷从外地赶回村里,参与这承载着“路通业兴、互助同心”的修路盛事。据了解,“修路节”是双洋村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这一天不仅是集体劳动的日子,“修路节”更是凝聚亲情乡情的纽带和乡村文明的生动实践。

游子归乡

共赴一场秋日“团圆”

“走,一起修路去!”上午7时30分许,双洋村村道路口人头攒动,两百余名村民带着锄头、铁锹、镰刀等工具,干劲十足地分赴村内各条道路。村民们按生产小组,以“十来个人一组,包干一段路”的方式分工协作,有的清理杂草,有的疏通沟渠,有的平整路面。工具碰撞地面的清脆声响与村民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演奏出一曲动听的劳动乐章。

“这段路孩子们上学常走,得修平整些”“把沟渠清干净,下雨就不会阻塞了”……劳动间隙,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聊着家长里短、来年打算,手中的活儿却丝毫不慢。在欢声笑语中,一条条道路逐渐恢复整洁面貌,既保障了通行便利,又美化了村庄环境。

修路队伍中男女老少皆有,不少村民是专程从外地赶回来的。“这天既是劳动的日子,更是团圆的日子,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全村人一起为家乡出力的感觉特别踏实。”提前一天返乡的苏连章说道。77岁的苏再生已经退休,目前在县城接受返聘工作,仍坚持每年回乡参与,“别看我年纪大,拿起锄头照样能干。这是好传统,要让年轻人传承下去。”

这边干得热火朝天,那边灶台已是炊烟袅袅。根据惯例,负责管理事宜的五户人家共同准备米饭、猪肉、菜汤等餐食,以及矿泉水、水果,用以犒劳修路的乡亲。很快到了中午,村民们暂时放下工具,兴高采烈地聚在一起共享农家饭菜,畅谈家乡变化。饭后稍作休息,大家又继续投入工作,直至将所有道路整修完毕。

百年坚守

一则事关出行与秋收的约定

“修路节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双洋村党支部书记苏建川介绍,双洋村是典型的偏远山区山顶村,山多地少、沟壑纵横。过去,村民下地耕种、孩子上学,前往村部及村外,都依赖山间小路,但这些道路狭窄不便,而且容易生长杂草。为保障生产生活便利,祖辈们定下规矩,每年八月初一,全村共同出力修路,不计报酬。为什么选在这天呢?“一方面因为天气转凉适合村民劳动,另一方面这时候临近秋收,把路修好了,村民才能更便利地挑担运送农作物。”他解释道。

经过长时间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修路节”,并一直延续至今。每年村里以生产小组为单位,每户人家出一名劳动力,分工修整村内各个角落的道路。以往路修好后,村民还会祭拜“土地公”,祈求农作物有个好收成。之后,村民聚餐庆祝修路顺利,“修路饭”按照生产小组每年由五户人家轮流负责。

有意思的是,当年每个新娶媳妇的家庭都要上交一斤肉,名为“母猪肉”,生男孩的也上交一斤肉,名为“丁肉”。这些肉做成菜肴犒劳参与劳动的村民,表示家有喜事的愿为修路多出一份力。

薪火相传

修的是路更是人心与乡情

近年来,村内道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部分主干道路已实现水泥硬化,“修路节”的重点也从“开路”转向“养路”,修路更多的是铲除道路两旁的杂草,填平路面上的坑坑洼洼。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谋生,双洋村也面临着人口结构的变化。难能可贵的是,每逢八月初一,无论走得多远,村民们都会回乡参加这一盛事。

“脚下有土,心中有谱。村民修的不仅是路,更是人心,是乡情。”泉州师范学院派驻双洋村第一书记黄海滨也在修路的人群中,看着男女老少齐心协力的场景,他十分感慨,“这一传统让在外打拼的村民有了定期返乡、反哺家乡的仪式感,也有助于年轻一代传承团结互助的美德,希望能够持续传承下去。”

如今,双洋村更是以这一传统节日为纽带,将“互助奉献”的传统基因与“文明共建”的时代要求相结合,在传承修路习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育文明乡风。“村里主动参与公益、邻里互帮互助已成为常态,传统节日焕发的文明新风,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双洋村党支部书记苏建川表示。( 泉州晚报记者 张晓玲 通讯员 黄海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