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中秋月满映山河,国庆欢歌庆华诞。双节同至的喜悦为秋日增添了独特的韵味。无论是奔赴千里与家人团聚,还是漫步山河间饱览风光,假期都成了人们邂逅美好、放松身心的珍贵时光。然而,随着出行人数的增多,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也时有发生——景区垃圾堆积、古迹刻字、公共场所喧哗、不守秩序等现象,不仅破坏了环境,更冲淡了节日应有的和谐与美好。文明旅游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这承载着家国情怀与团圆期盼的特殊时刻,它更应成为每个游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动准则。
文明旅游,是对自己与他人最基本的尊重。出行途中,一个微笑、一句感谢、一次礼让,虽微不足道,却能为旅途增添温暖。相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插队拥挤,不仅扰乱公共秩序,还可能引发矛盾冲突,让本该愉悦的旅程蒙上阴影。古人讲究“克己复礼”,在旅游场景中,“克己”是约束自身行为的自律,“复礼”则是尊重环境、尊重他人、尊重文化的具体实践。中秋象征着家庭团圆、天人和谐,国庆彰显着民族尊严、国家礼仪,双节的内涵本就与“礼”紧密相连。此时践行文明旅游,便是以行动延续传统礼序,让礼仪之风浸润家国大地。
文明旅游,是对国家形象与文化尊严的守护。人流如织的景区中,每个游客的言行都是一张“国家名片”,直接展现着国民素养。如今,中国游客的足迹遍布全球,言行举止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乱涂乱画、大声喧哗、浪费资源等不文明行为,损害的是整体国民形象。而若我们能做到垃圾入箱、遵守规则、爱护文物、尊重当地风俗,便是在点滴中传递中华文明讲信修睦、守序重礼的传统价值。
于中秋国庆而言,文明旅游更承载着家国情怀的践行意义。中秋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敬畏,国庆则凝聚着人们对国家的热爱与对历史的尊崇。当我们走进名山大川,触摸的是祖国的自然馈赠;踏入历史遗迹,感受的是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此时爱护一草一木、珍惜文物古迹、尊重历史文化,既是对前人创造的感恩,也是为后人守护遗产的责任。我们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更应努力让自己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让文明与美景相得益彰。
要让文明旅游成为全民自觉,既需外部引导,更需内心认同。家庭可借双节出游契机,教会孩子爱护环境、遵守规则,让文明理念在亲子互动中扎根;学校与社会团体可开展“文明出游”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引导、案例分享,让文明旅游理念深入人心;景区也应优化服务管理,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提醒和引导游客。而作为游客的我们,无论身处名山大川还是街头巷陌,都应牢记“不留下一片垃圾,不带走一片云彩”,只将礼貌与微笑留在旅途。
这个“十一”和中秋,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以文明为笔,为旅途添彩。愿每一次出行都不负美景,愿每一段旅程都承载礼仪,愿月光所至、足迹所及,皆成为展现中华文明与大国公民风范的窗口。文明,才是最美的诗和远方。(福州文明网 林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