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上午7时,在长泰区林墩办事处石横村5组的巷道里,70多岁的老党员林阿伯正弯腰为新铺的水泥路面喷水养护,身旁的几位村民在忙着砌筑路缘石。刚刚经历了升级改造的巷道,在晨光中向前延伸,与数月前大相径庭。“以前这里三轮车过都得‘卡壳’,更别说小汽车了。”林阿伯擦了把汗笑道,“现在好了,大家让一让,路就宽了,心也宽了。”(9月16日 文明风)
长泰区林墩办事处石横村5组的“让墙”行动,这一举措如同一股春风,为乡村文明与基层治理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在新时代的乡村画卷中书写了一段动人的篇章。
“让墙”行动彰显了基层群众善良无私的品质,为乡村文明注入了温暖底色。曾经,石横村5组的巷道狭窄拥堵,三轮车通行困难,更存在严重的消防和急救安全隐患。改造计划涉及村民的财产利益,看似是一道无解的难题。然而,老党员林水发第一个表态,愿意让出家中两处老宅,一句“让出这40平方米,换来百家便,值得!”朴实话语却掷地有声。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从观望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让出一米又何妨”成了大家的共识。这种善良无私的精神,如同冬日暖阳,温暖了每一个村民的心,也让乡村文明在基层得以蓬勃生长。它让我们看到,在利益面前,村民们能够放下个人得失,为了集体的利益和公共的安全,主动让出自己的土地和财产。这种善良无私的品质,是乡村文明的基石,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应该弘扬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让墙”行动展现了基层群众的团结协作精神,为基层治理凝聚了强大力量。地基让出来后,建设的任务同样艰巨,但村民们没有退缩。家家出人、户户出力,轮流上场当“工匠”。年轻人搬运建材、搅拌水泥,老师傅砌墙、平整路面,妇女们送水送茶。施工现场,从清晨到日暮,机器轰鸣与欢声笑语交织,一幅生动的乡村共治画卷徐徐展开。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基层群众的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群众是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只有充分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到治理中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解决治理中遇到的问题。石横村的“让墙”行动,正是通过团结协作,实现了从“要我做”到“一起做”的转变,真正实现了“我的乡村我做主”的共建共享新格局。
“让墙”行动体现了基层治理的大智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石横村因地制宜修建道路、建设公共空间、配置公共设施,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时,通过充分发动群众,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体,变“要我做”为“一起做”,真正实现了共建共享。这种治理模式,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提升了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石横村的“让墙”行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能够找到适合乡村发展的治理之路,实现乡村的振兴和繁荣。
“六尺巷”的美谈传承了古代的礼让之风,而石横村的“让墙”记则在新时代续写了文明的篇章。它是基层群众善良、智慧和团结的生动体现,也是乡村文明与基层治理的成功实践。相信这出“让墙”记,必将作为一段美谈,在乡村文明的长河中流传下去,激励更多的人在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晋安区委文明办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