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当前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显现:相较于热门大型博物馆“人多”“预约难”,一些有特色的冷门、小众博物馆逐渐成为游客们的新选择,一些曾“名不见经传”的博物馆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小众博物馆的崛起,不只是丰富了游客体验,更好地满足其多元需求,在此基础上还要看到,它有助于激活基层文化资源,分流热门场馆压力,从而可优化文博行业生态,缓解供需矛盾;与此同时,它还有利于传承本土文化,带动文旅消费,继而促进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一些小众博物馆日趋受到欢迎,并非一味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最为关键的还在于他们善使“撒手锏”,能够精准洞察游客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文化消费习惯。
精准洞察的落点之一,在于恰切找到馆藏文物与游客的情绪连接。游客们看的是文物,联系的往往还是他们自身,希望能借此与其个人生活产生联动,带来相应的情绪价值。洛阳博物馆“好朋友俑”萌态出圈,正是对接了人们对友情的关注,使得友情表达有了更富特色、更具意味的方式。湖北云梦县博物馆“考勤简”将古时候的“职场手册”呈现给新时代年轻人,难怪年轻人都会在现场用简牍与自己手机里的“上班打卡记录”合影。事实上,文物并不都与现代人距离很远,博物馆只要用心寻找,就有可能找到打动游客内心的触点。
精准洞察的另一落点,在于尽力探寻馆藏文物与游客的深度互动。文物要想真正走进游客内心,充分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就得讲求其活化利用。活化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则在于以适当方式引导游客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互动体验感。洛阳古墓博物馆推出全国首个古墓主题沉浸式奇幻游,10座复原的历史遗址中,游客们可以与专业演员扮演的“墓主人”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解谜、剧情演绎等方式了解墓穴背后的历史故事,自其推出以来,年参观量骤增20余倍,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更是超5亿次。现在,尽管许多博物馆特别是热门大型博物馆纷纷推出种种沉浸式体验活动,不过,与之相较小众博物馆因其独特的馆藏资源,亦可于差异化路径上打造出自己的亮色,而亮色带来的往往是意想不到的流量与口碑。
小众博物馆相继出圈固然值得欣喜,可也要看到,它们中不少在发展当中依然面临着现实挑战,比如,部分场馆配套不足、资金有限;博物馆人才资源匮乏,技术应用滞后,传播力有限,等等。对此,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小众博物馆自强自立,积极在文化价值坚守与市场化生存间寻找平衡点,通过勇于向业界同行学习,善于有效利用内外部种种资源推陈出新,使出属于自己的“撒手锏”,促使自身在千帆竞发中不断脱颖而出。
“博物馆者,非古董之坟墓,乃文明之活泉。”在此意义上,无论是热门大型博物馆还是冷门小众博物馆,它们都应“被看见”,都期待着能有更多游客走进其中,探寻历史文化,传承人类文明。当大馆、小馆齐头并进,大众、小众相辅相成,博物馆就能以其“过去”,更好地拥有“未来”。(漳州文明网 闽南日报 周慧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