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讲习所经常举办南音展演、健康讲座等各类主题活动
在德化县浔中镇仙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所早已成为村民离不开的“精神驿站”——这里有农技书籍解种植难题,有陶瓷非遗传本土文脉,更有流动服务送健康到田间。该村以“建强阵地、聚智赋能、精准服务”为抓手,让文明新风浸润家家户户,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阵地筑基:把“精神家园”建到群众心坎上
走进仙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所,四大功能区布局清晰,满是生活气息:理论宣讲区配齐多媒体设备和50余张座椅,随时等候村民来“听课”;文化展示区里,德化陶瓷、民俗旧物有序陈列;便民服务区,政策咨询、家电维修预约等服务“随叫随到”;休闲阅读区藏有3000余册书籍,从农技知识到养生指南,从儿童绘本到经典名著,成了村民“充电学习”的首选地。
“阵地建得实,群众才肯来;服务跟得上,实践才有光。”村党支部书记温荣炎的话,道出了讲习所“受欢迎”的关键。仙境村始终坚持“阵地共建、资源共享”理念,把讲习所打造成了村民家门口的精神家园。
72岁的陈秀莲是休闲阅读区的“常客”,她说:“以前没事就坐在门口发呆,现在这里有读不完的健康养生书,我天天来报到。工作人员准备了老花镜、放大镜,很贴心。”
为扩大服务圈,讲习所还设立了“流动讲习点”,将课堂搬到村民小组院落、文化广场甚至田间地头,健康讲座送到老人身边、农技指导直达种植一线,真正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智汇乡村:“土专家+外智囊”让服务精准对味
一支“懂理论、会宣讲、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队,是讲习所持续运转的核心动力。仙境村巧借“本土人才+外部力量”,组建35人的志愿服务队伍,精准对接村民需求。
本土能人先“登台”。党员干部、退休教师、道德模范、陶瓷艺人、种养殖能手等化身讲师,用方言讲政策、用案例传技能。陶瓷艺人手把手教揉泥拉坯,种植能手田间分享种植技巧,让村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外部智囊再“补位”。德化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定期派专家骨干进村,开展政策解读、健康讲座、非遗传承等专题活动20余场。从“怎么辨别诈骗短信”到“怎么申报惠农补贴”,从“陶瓷非遗的保护与创新”到“家庭急救小技巧”,既拓宽村民视野,又提升服务专业性。
多样化活动让讲习所“人气爆棚”。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舞龙、南音等民俗轮番上演,500余名村民在体验中重拾文化自信。截至目前,讲习所已开展便民服务活动25场次,累计服务村民800余人次。
文明蝶变: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讲习所的持续深耕,让仙境村悄然蝶变。村民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热情明显增高,陈规陋习得到遏制,“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带动村风民风持续向好,村民矛盾纠纷事件同比下降20%。
通过政策宣传与民意收集的良性互动,群众对村“两委”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度不断提升。2023年以来,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发展的村民同比增长35%,“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村民小组长温新文感慨道,现在村里有事大家都会主动搭把手,讲习所把大家的心聚到一块了。
文化赋能为产业添活力。依托讲习所的柴烧文化传承活动,村内新增3家柴烧手工作坊,带动10余名村民就业;柴烧文化旅游悄然兴起,2023年以来,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村民曾春生说,他在讲习所跟着老师学了半年柴烧技艺,现在自己开作坊,每月能多赚几千元。
如今的仙境村,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下一步,讲习所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乡村样板”。(东南早报记者 陈小芬 通讯员 李宏图 郑燕萍 林志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