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晨曦初绽,暖意渐融,宁德屏南县双溪镇已泛起生活的热气。屏南县长青根艺文化博物馆内,根艺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公益艺术教育中心里,“人人都是咖啡师”课程香气萦绕;老年大学教室内,特色课程精准覆盖中老年群体需求……
这份清晨的活力,源自双溪镇构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体系。
作为千年古镇,双溪镇曾面临许多基层文化阵地的共性难题:阵地建起来了,却常因“管不好、活动散”陷入“沉睡”;群众有文化需求,却难寻精准对接的渠道。如何让文化阵地真正“活”起来,让文明服务真正“暖”到心坎上?
双溪镇跳出“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探索出“合同管理、专业运营、多元共治”的新路径——政府搭建平台、做好保障,将文化阵地委托给懂艺术、有热情的“新村民”团队与经验丰富的老年大学运营,从课程设计到活动组织,全程交由专业力量主导。
“现在村里来了‘新村民’,把艺术中心搞得很热闹,我们老百姓也能学咖啡、玩绘画!”双溪社区居民陆晓慧捧着刚做好的拿铁,脸上满是笑意。
如今,从根艺创作到非遗体验,从技能培训到休闲社交,从政策宣讲到便民服务,双溪镇的公共文化阵地如同“精准滴灌”的管道,将多元服务送到不同群体身边:年轻人在这里学新技能,老年人在这里寻乐趣,孩子们在这里长见识,古镇的“千年文脉”与“烟火日常”实现了温暖交融。
“文明实践的根,要扎在本土文化的土壤里。”双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有关负责人说。依托古镇旅游资源与根雕非遗禀赋,当地创新推出“非遗传承人+新村民”协同服务模式、“美育志愿服务进校园”活动,以及常态化开展“根雕艺术进课堂”等特色课程,积极构建多元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2024年,全镇开展民俗活动12场,覆盖群众超万人次;“根雕艺术进课堂”累计开课上百节,惠及师生上万人次;开展“艺术+美育”进校园活动20余节,覆盖学生3000人次。
志愿服务是文明实践的“生命线”,更是基层治理的“暖心线”。双溪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培育出一批有温度、有实效的志愿服务品牌,让文明实践融入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
——“家事法庭”守和谐。针对景区商户、游客、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联合多部门搭建“1+6+N”久安融合服务驿站平台,实行“能调立调、难调导诉”模式,今年已成功调解纠纷22起,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常态。
——“古镇小导游”暖童心。为呵护留守儿童成长,推出“古镇小导游,带你去旅游”项目,通过集体游戏、红色景点讲解培训、上岗实践等方式,让26名留守儿童在实践锻炼中收获自信与成长。“我现在敢主动和陌生人说话了,还能给游客讲我们双溪的故事!”9岁的小导游杨溢自豪地说。
——群防群治护平安。通过党建引领,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在矛盾调处、政策普法、平安宣传中冲锋在前;倡导“人人都是调解员”,动员各类志愿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如今,走在双溪镇的街巷里,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节节攀升。
如今的双溪镇,文明实践的种子已在古镇沃土生根发芽,化作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双溪样本’,在精细管理中提升服务质效,在品牌塑造中放大文明效应,让文明之花恒久绽放,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双溪镇宣传委员陆奇花说。(闽东日报 张瑜 甘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