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莆田
中元祭的文明之变:让我们换种方式说思念
//wmf.fjsen.com  2025-09-08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兰楚文

中元时节,月华如水,人间烟火与思念交织。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这个满溢烟火气息与深沉思念的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千年民俗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情感内涵,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铭记那些曾经温暖过生命的人。

传统的中元祭,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追思。人们焚香化纸,在袅袅烟雾中寄托哀思;摆供祭祀,用一桌饭菜重现与亲人共度的烟火岁月;放河灯祈福,让点点星火载着牵挂流向彼岸。这些仪式,是农耕文明对生命轮回的朴素诠释,是生者与逝者之间最庄重的“对话”。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当00后开始在元宇宙中纪念亲人,当数字技术让记忆有了更永恒的形态,我们不妨打破对“仪式感”的固有想象——换种方式说思念,让这份情感更贴近生活的温度。

换种方式说思念,以“创新之道”承“文化之魂”。祭祀之重,不在形繁,而在意真。可以是为逝去的亲人创建数字纪念馆,将泛黄的照片、录音、视频上传云端,让模糊的影像在AI修复下重焕生机;可以是在社交媒体写下“隔空对话”,用文字拼凑出亲人的性格轮廓;亦或是通过AR技术“重现”故人的音容笑貌,让思念不再是脑海中褪色的片段。一位网友曾在虚拟墓园留言:“妈妈,我把您最爱的桂花糕照片存进了数字相册,您看,连糕点的纹路都清晰可见。”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让记忆有了具象的容器,思念得以跨越时空,在数字长河中永恒流淌。

换种方式说思念,以“心诚之敬”彰“孝道之本”。中元祭的深意,不应止于一日之祭。将亲人的生平故事写成家族故事,让子孙后代了解血脉中流淌的精神;以逝者的名字命名公益项目,用善行延续他们的生命温度;把亲人教会的手艺、人生的感悟融入日常生活,让思念化作前行的力量。失去父亲的女儿,每年中元节都会复刻爸爸拿手的红烧肉,她说:“烟火气里藏着父亲的牵挂,每尝一口,都仿佛与他同坐一桌。”思念不必拘泥于特定的节日,当它融入生活的点滴,逝者的爱便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换种方式说思念,以“清雅之礼”替“烟火之俗”。《赤壁赋》有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可以选择在中元夜仰望星空,将思念化作对宇宙的追问;亦可以创作诗歌、绘画,用艺术疗愈伤痛;诚然,还可以走进自然,在溪流的潺潺声和山风的轻抚下与逝者“对话”。诗人写道:“今夜,我将思念折成纸船,放入银河,它载着未说完的话,驶向有你的星辰。”这种诗意的表达,让中元祭超越了悲伤的桎梏,成为一场关于生命哲思的浪漫仪式,让我们在思念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换种方式说思念,不是与传统的背离,而是对文化的创新传承。当我们在云端祭扫时,依然可以保留焚香静坐的虔诚;当用科技重现故人时,不妨多保留一份对生命轮回的敬畏。中元祭的真谛,在于让思念不被形式束缚,让爱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华。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之心亦如今。当我们以更开放、更温暖的方式诠释思念时,中元节便不再是沉重的缅怀,而是一场关于生命、记忆与爱的文明延续——让逝者安心,让生者释怀,让思念在传承中生生不息。(莆田市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