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今年夏天,我市精心推出一系列未成年人暑期文明实践活动,各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为青少年的热门打卡地。红色教育、非遗手工、国学课堂……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收获知识,在互动中传递文明,在潜移默化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月27日 福州日报)
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鲜活的体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云明用福州评话讲述民族英雄事迹,方言韵味与英雄精神交融,让爱国情怀变得可触可感;孩子们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卫平搓揉香材、压制香牌,在冷凝合香的过程中,天然香材与节气养生所蕴含的东方智慧便从书本文字转化为了指尖的温度。这些“小而美”的活动,打破了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之间的隔阂,让非遗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成为了能够亲手触摸、用心感受的生活美学。
成长的课堂,从来不局限于校园之内,而是延伸至社会各处。在西湖公园,孩子们齐诵《少年中国说》的铿锵之声,是对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在陈氏五楼,榕台青少年共探古厝家风,是对文化根脉的共同守护;在科技馆的科创课堂上,小小的实验里藏着探索未知的勇气。文明实践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的具体行动中。对于青少年而言,生硬的说教往往难以入脑入心,唯有将文明实践与他们的生活场景、兴趣爱好相结合,才能激发内心的认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如同播撒在心田的文明种子,在反复参与、持续感悟中逐步生根发芽。
新时代的青少年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也更倾向于互动式、体验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文明实践活动必须创新形式,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参与平台。例如,将文明礼仪的规范融入校园情景剧、短视频的创作,让抽象的行为准则变得生动有趣;利用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先辈们的精神力量;通过“文明积分”“实践打卡”等激励机制,将文明行为与正向反馈挂钩,让坚持践行文明成为青少年群体中的新风尚。当文明实践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青少年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真正的内生动力便会由此激发。
青少年的文明实践,从来都与时代同频共振。从参与“光盘行动”践行节约理念,到投身环境保护传递绿色意识,再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贡献青春力量,新时代青少年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文明的内涵。在红色教育中,孩子们埋下爱国种子,坚定报国志向;在非遗体验中,青少年体会传统文化魅力,传承文化根脉。这些文明实践活动,不仅让青少年深刻理解“文明”二字的重量与意义,更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成长为文明的坚定传播者与积极践行者。
面向未来,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需以青少年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借助多元化的平台拓宽文明传播渠道,让文明实践既有温度又有活力。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引导更多孩子在实践中感受文明、践行文明,让文明理念融入日常、扎根心底。如此,我们的社会必将培育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文明森林”,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力量。(鼓楼区委文明办 刘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