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近期,多地频发游客在网红“野景点”遇险遇难事件,中国探险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户外探险事故达335起。这些被冠以“秘境”“小众天堂”之名的未开发区域,本是自然馈赠的原始景致,却因盲目打卡、监管缺位、平台推波助澜,沦为威胁生命安全的“险境”。频发的悲剧警示我们:文明出行既是对自然生态的敬畏,更是对生命安全的首要责任,亟需从多维度发力筑牢安全防线。(8月28日 人民日报)
树牢安全意识,以理性认知践行文明出行。“人少景美、绝美出片”的网红攻略,让不少游客将“野景点”打卡视为个性象征,却忽视了这些区域潜藏的地质风险、气候隐患与救援盲区。自然的“野性”不会因猎奇心理减弱,未开发区域缺乏安全设施、应急通道与预警机制,仅凭主观热情和手机导航贸然前往,本质是对生命的漠视。内蒙古巴彦淖尔山洪致12人遇难、广东惠东白马山游客失联等案例,更是惨痛教训。践行文明出行,需先摒弃“打卡执念”,出行前理性评估风险、学习户外安全知识,将“安全第一”作为核心准则,不盲从、不冒险,从源头规避隐患。
压实平台责任,以规范传播护航文明出行。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与“滤镜效应”,成了“野景点”违规传播的推手。部分博主为博流量,用“玻璃水”“蓝眼泪”“小众秘境”等标签美化未开发区域,却对禁入标识、地质风险、应急方式避而不谈,形成“引流不避险”的不良导向。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关键环节,必须履行主体责任,建立“野景点”信息审核机制,强制标注风险、禁止“危险攻略”;完善违规账号追责规则,对隐瞒风险引流者依法处置;主动推送户外安全知识与合规景点信息,切断“危险流量”传播链,为文明出行营造健康环境。
健全监管体系,以科学施策保障文明出行。“野景点”的安全隐患,暴露出监管治理环节的短板。要么景点地处偏远、范围广阔,游客常趁夜绕行或破坏围栏违规进入,实时监管难度大;要么现行处罚偏轻,最多5000元罚款难以形成震慑。破解此困境,需搭建科学监管“防护网”,压实属地责任,加强重点区域巡逻,增设电子监控与隔离栏,从硬件筑牢“入口关”;推动法规升级,提高违规成本并增设信用惩戒,打消侥幸心理;联合应急、文旅、林业部门及专业救援队,建立“风险预警-应急救援-事故善后”全链条机制,确保遇险游客能及时获救。监管绝非“一刀切”禁止,而是以精细化管理平衡自然保护与安全保障,为文明出行撑起“制度保护伞”。
从“秘境”到“险境”,差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规则的遵守;从“遇险”到“安全”,靠的是游客、平台、监管三方协同发力。文明出行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出行前的理性、传播时的负责、管理中的用心。唯有以对生命负责的态度践行文明出行,才能让户外出行远离风险,真正实现“诗与远方”的安全相伴。(鼓楼区委文明办 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