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泉州中心市区花巷89号傅宅,这座沉睡多年的番仔洋楼,在“以修代租、以用促保”创新历史建筑保护模式的“唤醒”下,如今已化身“古城会客厅”迎接南来北往游客。不远处,70余年历史的泉州工艺美术合作社旧厂房经过改造盘活,蜕变成南洋风与闽南风融合的文创园区……这两处既保留历史肌理又注入现代功能的传统建筑,成为泉州古城“活化新生”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展加快,不少城市古城区域的大量历史建筑却面临“保护性衰败”的时代困境,依附于老建筑的传统生活方式也逐渐消失。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古城已有1300多年历史,自申遗成功以来持续火爆出圈,成为八方游客青睐的观光聚集地,但古城内部分古厝、番仔楼等传统建筑因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影响了游客的观光体验。
对泉州来说,如何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生命力,书写好文化遗产活化的时代答卷,关键在于找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要在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活态保护理念下,以“绣花针”的细腻与“千斤顶”的担当,在古城保育活化中,既留住乡愁又提升风貌、完善城市功能,在历史与未来的坐标系中,为古城勾勒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最优曲线”,形成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典范。
要创新机制、以用促保,解锁古城历史建筑“活化新生”的更多打开方式。“以修代租”是近年来泉州在古厝可持续修缮保护路径探索出的好招实招,由政府出资、出技术、出工匠修缮古厝,置换一段时间的房屋使用权,精心植入业态,实现“以用促保”,既确保传统建筑“修旧如旧”,又解决资金问题,还化解了宗亲间的分歧,最终实现老建筑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增长的共赢局面。今后,泉州还应积极探索古厝活化面临的产权、资金等关键难题的破题之术,比如探索产权置换、收储活化等方式,对危旧房屋及时加固修缮,改善居住条件;采取租金减免、免费硬装修、营业额抽成等方式,探索推动老建筑商业形态提质升级。此外,泉州要大力鼓励引导社会力量认领历史建筑、华侨建筑,开展合适业态经营,烧旺老建筑的烟火气,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要重塑功能、融合业态,推动古城历史建筑融入现代生活,打造富有生命力的体验场景。近日,由泉州市国资委选送的《泉州文旅集团旧厂改造特色文旅项目案例》,成功入选由国务院国资委精选的《地方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典型案例汇编》。泉州文旅集团通过探索“工改商”、空间复合利用等试点政策,在保留中侨集团电子仪器厂老厂房大楼的基础上,进行内外装修改造,打造集住宿、餐饮、布展空间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区——古城巷遇精品酒店,以商业演出及文创产品销售为核心,辅以公益性活动,获得年均入住率80%、节假日入住率95%以上的佳绩。近年来,泉州在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进程中,始终围绕原生态保护与活化利用,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实现“不打麻药的微创手术”,以微扰动、低冲击的绣花功夫进行改造提升,把古城的存量资产活化利用起来,旧房新用、焕颜提质,引入文旅产业新业态、新基因,持续优化古城生活品质。比如改造后的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为37项泉州市级非遗项目提供空间平台,打造复兴传统艺种传承基地。在这背后,体现了泉州对历史建筑“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历史与现代共生”的深刻认知,让游客从老建筑的一砖一瓦中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质感,更有当下的文化温度。
最好的保护,是让历史“活”在当下。期待泉州今后在持续深化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中,在守好质量安全和民生保障两条底线基础上,不断创新产权交易、资金支持、业态提质、市场化运营等机制,让历史建筑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为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更多创新范例。(泉州文明网 黄祖祥)